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时和兴

2017年12月01日10:4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历史方位一般意义上指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结合而构成的特定方向和位置,它是时空交汇的坐标系。在国家战略意义上,历史方位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发展所处的当下形势和历史走向。

一、充分认识历史方位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科学把握历史方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光辉篇章中,都对当时革命的历史方位进行了准确把握。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讲话中,对改革开放以后历史方位的变化进行了准确判断。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形势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战略机遇期”“新的历史起点”都进行了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革,让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定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历史方位是战略判断的前提,也是战略选择的前提,还是战略谋划的前提。正如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指出的,“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确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智慧的集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战略定位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是战略定位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战略思维,是战略定位的前提。早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就指出,“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站在战略思维的高度,回答了形势变化和事业发展提出的重大时代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初心和使命,是战略定位的根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真正把握战略机遇。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完整把握历史方位的深刻含义

其一,新的历史方位表明民族复兴新飞跃,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方位。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里,“站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国家主权和政治秩序的确立,标志着民族建构的里程碑。“富起来”的飞跃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国家构建的历史性变革。从发展上看,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从国家建构来看,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强起来”的飞跃展现了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国家发展新的境界确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其二,新的历史方位表明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这是当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方位。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成就。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生发,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到100年前一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及其以后的实践,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开始赋予社会主义在东方发展的新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完善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地位。曾几何时,“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有些人在对社会主义产生疑虑的同时,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心生窦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响亮地回答:“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事实胜于雄辩。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军队面貌、民族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其三,新的历史方位表明了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新阶段,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正处于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在向世界展现出崭新的形象。首先,中国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与时俱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在赢得世界高度赞誉的同时,引发了发展中国家浓厚的兴趣。其次,中国开启了全球治理新的篇章。如今的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联动,让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与金砖国家一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日益成为全球治理多极发展的源泉。最后,中国为当今世界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独到的智慧和方案。习近平同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展现了中国的时代担当。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主张,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正能量。

三、正确理解新时代国家治理关系的变迁

中国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

正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问题导向的战略分析。从问题导向出发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治理关系也在变迁。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关系的变迁,必须认识国家治理发展进程中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概括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对进一步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报告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三者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而在三统一的体系当中,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二,政党、阶层和群体。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抓住了政治关系背后的利益问题,明确了解决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报告还明确了调节国家政治关系的重要载体,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各种协商形式,并特别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国家政治关系当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第三,政府、市场和社会。政府职能转变开辟了市场与社会的活动空间,带来了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呼唤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不仅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发生重要变化,而且意味着市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在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清单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对于政府与社会关系,报告在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四,中央、地方和基层。早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光辉篇章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就是重要的国家治理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基层在国家治理关系维度日益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三者之间关系许多新的含义,比如“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等。

第五,改革、发展和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认识新时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提出“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赋予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以新的内涵。

第六,公平、效率和包容。长期以来,公平与效率关系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分水岭。然而,仅仅就公平与效率自身进行简单的零和思维,那既谈不上公平,也谈不上效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发展第一要务的前提下不断改进二者之间关系。但“做大蛋糕”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张力的自然缓解。针对此类难题,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指出,“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公平与效率关系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问题。这就离不开共享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都是对包容性共享发展的新的表述,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正确处理公平效率和包容发展之间关系的指南。

第七,人口、资源和环境。应当承认,我们在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上是有过教训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拓展了新的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人口政策、人才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国家资源环境政策为之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友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必将带来一个美丽中国。

第八,国内、国际和全球。如果说“站起来”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关,“富起来”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关,那么“强起来”就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正确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上不断迈出重要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强调了全球治理的方位和意义。报告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明确表达了新时代国内、国际和全球关系的基本原则,把开放战略置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意味着中国必将为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责编:曹淼、刘圆圆)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