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占斌

2017年12月01日10:3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的政治论断,是报告的突出亮点,贯穿报告全篇。基于新时代的到来,进而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指南针”,牵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看新时代的新要求

事物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体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于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衡量研判时代进步的重要变量。我国的治国理政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进行的,主要矛盾的转化将直接推动党和国家战略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一直是革命建设及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都充分证明,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理念和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事关党的事业、国家兴衰和人民的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从社会需求看,需求层次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物质的需求逐步升级,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20多种工业产品全球第一,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报告用“三个意味着”进行了深刻阐述。进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界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形势、新特点,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应时而为,这个重要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这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加快新动能的引领作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正在从发展数量和效益提高向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转变,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和人民的获得感。一是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三是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产能方面,要将去产能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企业重组、需求管理相结合,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去库存方面,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指导思想,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一二线城市要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三四线城市要重点加快城市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缓解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去杠杆方面,要着力优化杠杆的结构,提升杠杆的质量,以国有企业去杠杆为重点,以市场化债转股、兼并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有企业去杠杆的主攻方向。降成本方面,要把减税降费作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工作的主要抓手,在推进营改增、完善地方收费清单和清理政府性基金三个方面持续深入推进。补短板方面,要在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卫生医疗、扶贫脱贫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动和激励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商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家是重要的催化剂。全社会要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以及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氛围,充分保护企业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扩大就业和脱贫攻坚。

三、深入推进各个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特别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是相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而言,具体可能包括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不平衡;所谓不充分主要指的是民生方面的短板,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和环境等领域尚未达到老百姓满意的程度,需要加强这些领域的供给。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发发展和共享发展,关键点在于建设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更应该是多领域的改革。认识矛盾、研究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重新界定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解决新的发展问题,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基本方略、战略安排、行动纲领等,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功能推动解决新的主要矛盾的系统工程。例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等,都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这些,也都是更广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就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如果说“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是“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红线,那么深化改革,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主线。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这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的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供给体制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总之,深入推进各个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是一把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金钥匙。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