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洲雁
2017年12月01日08:50 来源:求是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对于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会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阶段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先导,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党统筹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先是提出“农业适应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后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思路。正是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目标,并几经曲折、艰辛开拓,建立起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需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并通过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针对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理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证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科学判断国内外发展大势前提下提出来的,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飞跃。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前进道路上解决新矛盾、破解新问题、实现新目标,就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需要方面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从社会生产方面看,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在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化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我国发展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动力不够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人民群众对干净饮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心头之患”;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运用国际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经济发展的“蛋糕”虽然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党肩负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从2020年起,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通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层次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先进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艰巨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更多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反观和审视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更加主动地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牛鼻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在新时代,我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就是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只有实现这样的发展,我们才能把“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为此,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根据十九大的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关键是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加快建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着力完善干部绩效评估制度,坚持把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对外开放、社会进步等作为绩效评估内容,重在形成对领导干部正向激励机制。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绩效评估,在实践中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当前又看长远,注重比发展质量、比发展方式、比发展后劲,切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接续谱写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求是》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