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汪建新专栏>>文章精选

汪建新——从诗词感悟毛泽东的伟岸人格

2017年11月10日16:0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中国出版网:汪建新——从诗词感悟毛泽东的伟岸人格

11月30日上午,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今年第十一讲(总第五十五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汪建新教授,作了题为《从诗词感悟毛泽东的伟岸人格》的精彩演讲。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赵建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系统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孙文科、中直工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建辉等出席。

 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五十五讲(邓杨/摄)

开讲前,讲坛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期讲坛的有关情况。主持人讲到,邀请汪建新教授为大家主讲这个题目,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为了纪念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的伟大诞辰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但是从诗词的角度来纪念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和领袖,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从毛泽东本人来看,如果说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外结合的产物的话,那么,他的诗词可以说是古今结合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与毛泽东的压倒一切、不为一切所压倒的大度气概,不仅成就了他的千古诗作,而且彰显了他伟岸的人格,浓缩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与惊心动魄。所以胡乔木曾经说过,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可能比他的政治理论著作传得更广、更远、更久。第二,为了增加同志们和加强同志们的诗词修养,增加同志们对毛主席诗词的知识。在文化修养中,诗词修养具有独到的功能,诗词是一种语言的美,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在诗词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加上它语调节奏的的音乐美,往往能使诗作在当时覆盖尽可能的人群,在尔后穿越时空,千年而不朽。我们的唐诗宋词包括毛泽东的诗作都有这样的魅力,所以说,研究毛泽东诗词对于我们今天文化建设、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汪建新教授(邓杨/摄)

短短两个多小时,汪建新教授通过毛泽东诗词概述、从诗词看五个如何对待和毛泽东诗词审美魅力三个方面,带领大家重温了部分毛泽东诗词,领略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与磅礴气势,感悟了毛泽东伟岸的人格魅力,进而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学习是一种最好的纪念。

一、毛泽东诗词概述

汪教授通过对十个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概述性的梳理。他为什么能写诗?毛泽东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非常的厚重,他一生酷爱学习,终身与书为伴,特别是他还具有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阅读了大量的诗词,所以毛泽东有生活又有底蕴,能写诗,就很好理解了;他喜欢什么样的诗?毛泽东作为诗词的爱好者、欣赏者、研究者、创作者,他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偏好,即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与诗的关系如何?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他写了多少首诗?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生前发表39首,未发表28首;诗作如何归类?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根据内容、题材、写作意图可以进行一些归类和划分,相对的分成9个类型:咏物诗、友情诗、悼亡诗、山水诗、恋情诗、爱国诗、叙事诗、咏史诗、军旅诗;他是个怎样的诗人?作为一个诗人,毛泽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他是一个政治家诗人,是一个诗人政治家;他什么时候作诗最多?毛泽东一生都在进行诗词创作,但是有三个历史时期诗词作品相对集中一些,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以及50年代末“大跃进”至“文革”前;作品总体状况?汪教授将这个问题总结为词作比诗作要更好、解放前的作品更好、战争年代作品更好、逆境时期作品更好;他在诗坛有何地位?很多人都认为毛泽东的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而汪教授更倾向于用独领风骚来评价毛泽东在诗词王国的地位;究竟有多少版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一直是出版社的出版热点,据汪教授估计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出版版本有1019种左右。

二、从诗词看五个如何对待

第二部分,是汪教授讲座的重点,首先他讲到的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如何对待志向?毛泽东的理想、志向、目标、追求是什么?这句话大家非常熟悉,中华儿女多奇志,人是要有一些精神的,人也是有一点追求的,毛泽东是中华儿女卓越的代表,他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从他的《七绝?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宏图大志,没有家乡,就没有你的存在,离开家乡,才有你新的存在。当他走向新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之后,他所追求的就是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政治家的追求,就是改变中国与世界。毛泽东的巅峰之作是1936年2月创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可圈可点的东西非常多,汪教授用朝气、豪气、浩气、正气、胆气、骨气、底气、心气、血气、志气、勇气、义气、大气、虎气、神气、运气、福气、才气、意气、俊气、秀气列举出对这首词的感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可以看出赴汤蹈火,舍我其谁的气势磅礴,气韵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般文人所不可能有的。

其次是如何对待失败?1927年春天毛泽东写的《菩萨满?黄鹤楼》,上阙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从“茫茫、沉沉、苍苍”可以看出迷茫、困顿、抑郁,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实际上是一种常态,普通人的心态,也就是他和其他革命者一样的心态。从“锁”字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险恶、形势严峻和斗争残酷,这就是大革命失败前夕的总体特征。下阙是“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处用到“酹”字,一层意思是祭奠,缅怀战友,悼念烈士,另一层意思是壮行酒,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奋勇前行。理解了这个词,才能理解这首词的境界,理解毛泽东面临革命失败,仍然充满激情,充满昂扬斗志,一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的情感。

三是如何对待逆境?1929年10月,毛泽东创作《采桑子?重阳》:写作这首词时,毛泽东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处在人生的逆境。6月份,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因为红四军内部关于军队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发展问题上,有意识上的分歧,被党内严重警告,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份,毛泽东得了疟疾到福建养病,9月份,红四军召开党的八大,毛泽东因为党内是非没有解决,身体也没有养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被党内第二次严重警告。当他10月10日被抬着担架赶到时,会议已经结束。10月11日是重阳节,毛泽东创作了这首《采桑子?重阳》。前半阙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说的是每年都有重阳节,但是今年的重阳节和以前的不太一样,毛泽东处在了人生的逆境,但是“但看黄花不用伤”又能感觉到处在逆境人生的毛泽东,既有无奈,更有平和淡定,既有叹惋,更有自我调适。下半阕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描写秋天的,通过毛泽东对秋天的赞美,可以看出他的视野开阔、胸襟豁达、看出他的平和、自信、乐观、健康、积极昂扬、顽强坚定,恰恰这样的一种品格,使毛泽东能够走出人生的逆境,能够成为一带伟人。

四是如何对待挑战?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接受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汪教授重点讲了毛主席接受水的挑战。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毛泽东游泳的故事非常多,《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及《沁园春?长沙》的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能看出毛泽东如何应对挑战,首先一个判断叫傲视万物,充满着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战略上藐视敌人;第二个判断叫从容淡定,毛泽东把在长江当中迎风激浪看得很轻松,看得很惬意,就像在自家庭院里悠闲的散步,从容淡定,不急不忙,这就是一种气度,是作为管理者十分重要的一种素养。“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这才是毛泽东完整的一生。

五是如何对待胜利? 1949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于23日午夜攻占国民党政权“首都”南京。胜利消息传到北京。住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一起床,就看到了《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走出,在凉亭的藤椅上坐下,继续读报。读毕,立即回屋,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去贺电,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面对胜利,毛泽东没有丝毫的骄傲与满足。南京解放的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它从总体上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成功。如果毛泽东仅仅是一位普通人,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他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狂欢,“今日痛饮庆功酒”,像李白所说的那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毛泽东并没有沉湎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因为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显然南京解放还不等于全国解放,也就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都还没有走完。于是毛泽东要特别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样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要把“将革命进行到底”作为1949年元旦新年献词的主题。

毛泽东面对重大胜利,能够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这是一位政治家的心态,这是一位伟人的情怀。这是做人之道,也是为政之道。成功的最大敌人,可能恰恰就是成功本身。人在一生中或许都有某个辉煌的时候,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职责或权力范围内总能做成一些事情,但是能否像毛泽东那样保持冷静、理性、平和的心态?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

三、毛泽东诗词审美魅力

为什么说毛泽东诗词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为什么毛泽东的诗词有如此多的迷恋的粉丝,汪教授将毛泽东诗词的审美魅力总结为八句话:一是现代中国沧桑巨变的宏伟史诗;二是革命战争摧枯拉朽的壮丽画卷;三是人生追求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四是内心情感深沉丰富的自然流露;五是伟岸人格光耀千秋的不朽典范;六是光辉思想博大精深的形象体现;七是独特气质超凡脱俗的生动表现;八是博大胸襟万代师表的鲜活教材。最后,汪教授还指出,学习毛泽东诗词应注意的方法,就是要结合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结合解读毛泽东光辉思想,结合把握毛泽东独特个性,结合回顾中国的沧桑巨变,结合学习中国的诗词文化,结合个人的独特人生体验。 

 现场签名(邓杨/摄)

最后,主持人郝振省对本期讲坛做了小结。他指出,汪教授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毛主席诗词的概述,二是诗言志,也就是毛主席怎样用特殊的诗词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他对失败、逆境、战争、残酷时,他特有的气魄和一种态度,三是从审美的层次上,讲了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今天从汪教授精彩、深刻的演讲中至少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毛泽东诗词究竟在他的人格形成中和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他的诗词既是他触景生情、表达志向、克服失败、战胜逆境、应对挑战、争取胜利的独特的艺术工具,又特别的显示了他借助山河雨雪这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失败、逆境、挑战、残酷和艰险转化为自己艺术素材和诗词素材的独特的魅力。我觉得这位伟人怎么能够借助这种景观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艺术细胞,艺术的元素,是我们应该很好的提倡的。尤其可以说,毛泽动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抒发情怀,激励意志,争取民心,夺取胜利的超常武器。刚才汪教授讲到,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的不经意的发表,一时间重庆陪都,洛阳纸贵,人们奔走相告,相互传抄,实际上毛泽东这首诗词已经争取了国民党的上层和相当多的国统局的知识分子,为而后召开的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打下了基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等于多少部队的作用。由此我们想到,笔杆子和枪杆子的关系,笔杆子讲价值观,枪杆子要服从指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诗词的软实力和文化软势力的巨大效益,从而我们今天能够醒悟到中央加强文化建设的真谛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座的同志对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该怎样来打造。第二,从汪教授的讲座里面,从个人来讲,诗词的修养对于个人的文化附加值,对个人在历史的作用发挥该有怎样的作用。毛泽东的诗词偏重豪放,不废婉约,养浩然之气,而扫阴霾之晦,成为他坚定信念、坚韧不拔、藐视中外对手、战胜异常艰险的精神武器,成为他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小胜转向大胜的超常的定力,这就为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诗词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从一般较浅的层面上升为较为深刻的层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模板。总之汪教授用他多年对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深厚的功底与他自己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为我们享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伟大的领袖的诗词艺术的感染,使我们自己在面临逆境和成功的时候更有底气,更加保持一种淡定从容,以文养心的一种品格,非常有价值。

本文来源:中国出版网(2013年12月03日)

(责编:夏迪、谢磊)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