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贵
2017年10月25日08:36 来源:红旗文稿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一、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前者服务于广大人民,探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选择;而后者则服务于资本所有者,为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探寻实现路径和手段。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分享这一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与人民是否处于主体地位和是否基于人民的立场进行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社会,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没有主体地位,国家治理中就不能基于人民的立场进行政策设计,人民也就不可能充分分享发展成果。封建制度服务于地主阶级,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等势力对农民进行经济的和超经济的剥夺,财富也向少数人集中。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于少数大资本所有者,财富日益向大资本所有者集中,这种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态势,长久存在,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资本主义社会基于大资本所有者的立场,奉行资本至上,除在经济上体现为资本被人格化、资本雇佣劳动、资本拥有收益索取权和经营决策权外,更表现为资本决定整个社会的运行,如美国等的政治献金对政治的左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及财富增长的新道路,就如何解决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进行了历史性探索,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和苏联一样,通过建立人民政权,在人类社会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成功地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形成了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又充分利用资本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于广大人民而不是少数大资本所有者的立场,对工业化发展所依赖的资本积累和增长问题,进行了曲折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劳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以调动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通过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夯实了所有制基础。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属于次要方面的问题,即实行清一色和形式单一的公有制,加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各方面的积极性没有更充分地调动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下,基于生产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仍需要进行资本积累的现实,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发挥资本的作用,从探索引进外资和发展个体经营起步,到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相应地将单一的按劳分配,调整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经过探索创新,中国初步探索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与充分利用资本相统一的实现路径,促进了社会财富增长与人民发展的统一。
与中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苏联在改革中,选择了新自由主义开出的以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的药方,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资本至上的逻辑导致人民主体地位的丧失,并最终走向解体。
二、构建基于人民立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何把发展为了人民这个根本立场,贯穿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以及所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为此,需要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回答如何完善发展动力机制,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治理结构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的问题。
1.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丰富发展动力观和完善发展动力机制。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特定的制度下实现的。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动力机制。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哪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变的是发展都离不开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只有基于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注重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创新进行归纳总结,避免单一进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而忽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这一因素的缺陷,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才能回答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中国发展奇迹问题,才能深化中国取得跨越发展奇迹动因的分析,也才能回答面对发展中的新矛盾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逻辑,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发展动力观,促进发展动力机制的完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2.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制及股权结构不仅决定企业员工是否有经营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还决定政治,决定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否坚固。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基于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从探索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和充分利用资本相统一出发,完善所有制结构及股权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回避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而回到改革开放前那种清一色的公有制,也不能放弃人民的主体地位步入以资本至上的资本主义道路,这就需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所有制结构及股权结构。实践表明,在个体经营、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各种企业形式中,实行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统一的这样一种股权结构的股份合作制,是能够使人民主体地位与充分利用资本相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但是,在西方国家由于资本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地位,股份制以其保障资本权益、融资能力强等优势,现今成为企业的主要制度。相对而言,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在经济增长的资金密集化和全球经济仍由资本主导的态势下,其发展能力与资本联合的股份制企业,尤其是跨国资本企业有明显差距,因而还主要是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的一种选择。在我国,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同时,还可通过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企业员工持股改革,构建公有制主体地位下的民有其股的股权结构,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以避免西方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分离下资本雇佣劳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解构。
从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出发,还应当基于国有企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其他企业不能承担的特殊功能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由于受学科专业分工所致,也受西方经济学奉行的“利润最大化”宗旨影响,在评价国有企业的效益时,往往只算它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算社会效益,比如,在解决就业上的作用、在科技攻关上的作用(大型国有企业与小型民营企业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有应用型的科技攻关,还担当基础性的科技攻关)、对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作用等。对于这种仅以经济效益考量国有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必然导致其把国有企业判定为效率低下的,进而对国有企业加以否定,甚至主张将其私有化。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区分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不同,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也没有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应加以改变完善,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纳入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3.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完善经济治理结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基于这些理论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历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伟大创举,就是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把计划和市场作为服务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手段,把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都发挥好,破解“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这一国家治理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避免市场失灵,还有利于形成基于人民立场的发展机制:形成长远与近期统一、全局与局部统一的发展战略,以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完善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机制,以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通过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妥善应对外部冲击;避免市场经济下马太效应、注重提升广大人民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的公平,而不是出现资本逻辑下主要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的所谓发展机会公平的情况。
4.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完善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能否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根本分野在于是否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在资本主义社会,服务于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这是资产阶级与雇佣劳动者阶级的矛盾所在。共同富裕是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立场的社会发展目标,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的公平和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国内外实践表明,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能否统一起来和相互促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路径及其实现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的内涵,也明确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而严重失衡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财富结构,以及所引发诸多矛盾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于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如何一如既往地避免滑入两极分化的社会财富增长模式,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与促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形成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路径及其机制,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回答的问题。同时,还应构建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引导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体系和实现机制。特别是,面对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阶段,也需要探索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2015MZD009]阶段性成果)
(郑有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专题 |
· 《红旗文稿》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