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2017年09月20日08:27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创新发展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创新发展理论和制度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第一性的因素。他十分重视科学力量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作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的智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我党历来重视科技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1963年又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尔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也正因为如此,才实现了我国经济的高速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和深化为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不断理论创新的实践写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制度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等。文化也是生产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根基,是各类创新的精神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而创新文化需要文化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全面创新中起引领作用。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深刻揭示创新发展的实质要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创新的应有之义和核心。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多年来,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所谓“双轮驱动”,就是要让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就是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融合。

  构建创新发展的制度框架:从战略部署、制度安排到实践落实

  创新发展的制度设计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了部署,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入手,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作出了战略性制度设计。随后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是具体落实方案,问题准、政策实。2015年3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战略思路和目标、环境营造、市场导向、金融支持、人才机制、政策统筹等方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详尽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顽疾,针对此,2015年8月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随后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该法的若干规定,最大的亮点是,放大了国家设立的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的权利,加大了对相关人员的奖励,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针对创新发展的人才制约,2016年3月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对人才管理、培养、评价、流动和创新创业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创新要求。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明确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详尽规划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2016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给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减轻科技人员经费报销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做科研。2016年11月发布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对创新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多项改革举措正在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6个专项小组成立,提高了改革的决策效率,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的政出多门、部门扯皮、互相掣肘的问题;负面清单、后置审批以及便捷工商登记等一系列便利措施的推出为市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创业风起云涌,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极客、创客乃至企业家。互联网深入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按照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25强。科技与经济融合加快,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6.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0.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4.8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基础研究不断加强,为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研究领域每次取得的重大进步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5年来,我国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的占比达到了5.1%。当前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升至第三位。基础研究领域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升空。国家在重大领域正在组建一批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将进一步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布局,加强基地和平台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当前我国研发投入的77%左右是企业投入的,人才不断向企业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载人航天、蛟龙号深潜器、特高压输电、第三代核电、大型客机C919、高速列车等,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地位仍不够牢固,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实,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创新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体系正在形成;努力消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的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正在落实,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以研发投入税前抵扣为代表的普惠性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注入了催化剂;将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益纳入了考核体系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体系以及容错机制的构建,极大地加快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步伐;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依法保护产权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和积极性,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创新人才潜能不断释放。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调动人才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各地出台了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问经费单独统计,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发生的人才专项投入视为当期利润,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分配、横向课题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经费绩效奖励等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把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潜能。

  (执笔人:陈宇学)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