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东
2017年08月21日10:1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7年5月11日到5月24日期间,我到安徽、江苏听取了16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同时在6月初我又听取了北京两所学校的“概论”课。虽然此次听课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全貌,但是无论是从讲授的内容还是方法上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概论”课、甚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总体看来,教师们的政治导向没有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注意形式的活泼多样,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注重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当然,有的教师方法运用不够自然顺畅,有一种教条似的为了体现教学方法而运用教学方法的倾向,在实际授课中表现得有点生硬,没有充分达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过,这只是另外一个问题,是需要继续提高的问题。如今使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素养问题,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集中讨论。
一、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缺乏知识、缺乏思想的问题
以讲生态文明为例,授课教师主要是叙述一下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再集中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基本不外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进而再放一个环保相关的视频和歌曲。这样的讲法虽然基本把相关问题点到了,但是这些网络化时代妇孺皆知的知识能否吸引学生本身就是个问题;即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于中国现实生态发展状况抱有同情似的理解、对于中国政府和社会所采取的若干生态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有系统的认识、对于中国未来的生态安全抱有坚定不移的彻底改善的希望,这才是关键的因素。讲这个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善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生态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都要知晓,否则学生一旦提出疑问,教师就会卡壳,就会影响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科学性的判断。再比如讲“一国两制”时,有的教师只是把中央关于“一国两制”决策形成的过程叙述一下,强调国家统一是人民的愿望,批评了台独。但基本没有从政治学的国家制度层面论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没有对香港、澳门的殖民地历史作出透彻的概括和分析,没有从宏观的视野来介绍“一国两制”形成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个别教师的讲课分不清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知道本章所涉及的问题与相关的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所例举的一些材料基本是从网上搜索得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可靠性、严肃性。这样的讲授不仅内容平淡,思想更显得苍白。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支撑,教师必然缺乏思想的冲动;没有了思想的冲动,就必然缺乏充沛的激情。而所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均在于教师的学术研究不够。
二、教师课堂讲授为了形式而形式
教师因为学术研究不够、知识积累不够、思想深度不够,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格外注重形式、注重包装,太注重所谓的方法,热衷于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虽然有时课堂教学有气氛,但教学内容容易偏离思政课的目的和取向,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往往难以达到。我在听课中注意到教师们都注重运用提问、互动的方式方法,但基本都很生硬、刻板、做作:一是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太低,无法征服学生和吸引学生,很多时候是让学生打开教材去念答案;二是教师的解答缺乏深度,基本限于教科书的水准。 这样的提问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还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互动当然重要,但一定要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学生要认真地翻阅相关资料,教师更要全面掌握相关问题的学术动态,提前准备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困惑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而使得课堂互动能够形成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一个磁场,在这样的磁场里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讨论问题,教师借机有针对性地传播思想,这样的教学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慕课、还是微课、翻转课堂,都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服务,但切记不要把形式视为主要问题,它只是为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教师们在实际教学准备中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学术修养的提升上。遗憾的是,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注重教学形式变革的太多,各种教学类的课题层出不穷,各种有关教学方式方法的概念令人目不暇接,直接违背了思想课的真正初衷,因而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三、思政课课堂需要真理和思想的光辉
思政课需要说教,但是这一过程不是靠宗教似的说教,而是靠真理的力量,靠思想的魅力。人类的学习基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知识、思想、价值。学习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人类无法形成思想;没有系统完善的真实的知识积累,人类也不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睿智深刻的思想;没有深邃博大的思想,人类不可能确定稳定的有益于集体、也有益于个体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学从本质上来看属于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它的基本教学方法不能脱离人文教育的轨道,必须要遵循知识、思想、价值的教育发展规律。思政课的第一位任务是要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这些理论是什么的问题讲好,就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把这些理论为什么能够产生以及其内在的价值追求说清楚就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只有思想升华了,人们才能形成稳固的价值信念,才能使这种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这学习三步曲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的升华,没有思想的升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种碎片化的经验积累而已;没有思想的升华,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就不可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我们的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是以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的,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为视野的,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极其严密,其科学真理性无可争议,其思想的深邃无人能够企及,只要我们的教师对于这个真理体系有精准的把握 ,把这个理论的真理性、思想性充分展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够折服年轻的学子们。设想如果我们的思政课堂摆满了真理的鲜花,充满着思想的光辉,那么这个课堂就是一片思想的宇宙,徜徉在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会心旷神怡,这将是十分美好的一种享受。思政课的博大精深、终身受益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才不会是一种理想,而是一个切实的活生生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只能建立在教师们精湛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真理和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具有永恒的理性价值,思政课的课堂不能让真理和思想缺位,而只能让它们更加神采飞扬!
四、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学术修养
思政课教师首先是一个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凭借什么可以站在大学的讲坛上?靠的是学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一定要具有学术修炼基础上的高深的思想、稳定的价值观念、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信、可爱。但凡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修养基础上的讲课,其抬头率、听课率、点头率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即使有抬头率、听课率、点头率,给人留下的也往往与快餐文化没有多大区别——观众哈哈一乐之后便很快烟消云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理性教育,只有经过理性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实践效应。理性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学术研究,丰富知识体系、深化思想水平。个别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 一本教材啃到头,一本案例抄不休,建立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的讲课有多少知识含量和思想含量?这样的讲课如何能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要给学生讲好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不了解毛泽东生平不行,不了解其思想体系不行,不了解其产生的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尤其近代中国历史背景不行,不懂得政治家、思想家的判断标准不行。讲好马克思主义原理,不懂得欧洲历史文化不行,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不行,不了解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不行。所以,讲好思政课不是搞点花拳绣腿的功夫即可,实在需要大学问。
当然,由于现有的思政课中具体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短期内很难对多数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办?我觉得可以考虑集体备课制度,每个人集中准备几章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然后集体共享,同时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以有效避免由于一个人知识面不足却又要通讲带来的弊端。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