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洁
2017年08月18日08:20 来源:前线网——《前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为实现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就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而我们为什么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中国道路何以自信是我们需要深入阐释的前提性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自信才能摆脱“自我感觉良好”的自负心理体验,升华为具有深厚根基的理性认知。
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决定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照抄照搬的产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不选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访问时,也曾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
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革命的暗夜照进了亮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由十月革命获得了观察和认识世界和革命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在当时,中国国情与俄国相近,俄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工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性。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方向上、方法上、精神上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厚影响,“催速了中国革命的实现”,促使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的战乱、分裂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以及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经过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充满信心,坚信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源自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的选择既是政治选择,同时也是文化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固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中国道路选择的重要变量。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主义、思潮中胜出,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除了历史条件、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相契也是重要的文化原因。比如,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社会构想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相契合之处。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主张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在规律,指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奴役自然,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实现的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儒家典籍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模式,马克思提出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们获得彻底解放和真正自由的社会。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进步性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是涵养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厚土壤。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根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涵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使中国道路自信获得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肯定、认同和自信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中国当前出现的各种文化症候来看,一些人掀起此起彼伏的“国学热”“孔子热”,主张尊孔读经,甚至鼓吹要“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主张和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文化复兴和尊孔读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混淆了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与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坚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发展成就彰显道路自信
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从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中国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让中国人民充满自信的道路。我们的道路自信不仅源于历史、源于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道路自信建立在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中国道路的确立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挨打、挨饿、挨骂的问题,真正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坚持中国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道路的自信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几十年最受世人关注的首先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从中国经济发展史来看,建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惊人的“跃迁”。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长到39.8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1.8%上升到9.5%,由名列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长到29728亿美元,出口份额占全球的9.6%,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50%,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2.5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1/3,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迸发的经济活力直接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从人类经济发展史来看,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堪称“奇迹”。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其增长速度事实上超过了“亚洲四小龙”的纪录,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超过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快速崛起过程,更超过了19世纪德国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速度。不仅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史无前例,其现代化的规模和范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国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人口平均寿命由68岁增加到73岁,文盲率由34%下降到4.08%,基本解决了2.5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已经对现行世界经济发展和秩序产生了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与美国奉行的“美国优先”,这与贸易保护主义、新经济民族主义等反全球化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改革者,而已经开始作为领导者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
政治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缴纳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应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努力推动全球和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中国积极加入各种制约国际社会成员行为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国仍然会继续融入其中,成为维护现存国际体系正面的、重要的力量。当然,中国还是现存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批评者。中国作为备受瞩目的发展中大国,在融入这个国际体系之后,不会仅仅做好融入者的角色,而是将逐渐承担起一个建设者、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通过致力于对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文化上,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世界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许多中国文化元素被世界市场挖掘和认可,更有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播平台。中国文化在经历一百多年的沉默之后,又一次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熠熠闪光。
对于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应当归功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才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可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成绩和进步是中国坚定道路自信的底气和根基。
国际贡献拓展道路自信
60多年前,梁漱溟曾向国人发问:“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60多年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步提高的中国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是今人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中国道路是一条对内求发展、对外促和平的道路。这条道路向世界贡献了发展红利、发展经验、发展机遇和发展理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对世界而言就是巨大的发展红利。这种红利体现为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迸发的经济活力直接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让13多亿人直接受益,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作出了贡献;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履行国际义务。
中国道路自然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比如,共生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高能高效的民主集中制等。丰富的中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千万条经验最后归结为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也是中国经验最具普遍性、可以与世界共享的基本经验。
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上宣称: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中国古人讲:“听其言而观其行。”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中国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中国市场开放广阔,中国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17年5月13日已有77个成员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它涉及的众多经济体对区域经济、全球经济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发展格局、发展路径以及适时调整发展理念的思路本身能为世界共享。从构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的角度讲,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对周边国家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践行“亲、诚、惠、容”理念;首创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新理念,能为世界共享,并有助于推进反恐、互联网、维和等领域的新进展。
世界比较提升道路自信
自信的本义是“信自”,即相信自己。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从根本上来讲源于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成就。但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来讲,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积极正面评价无疑也是提升道路自信的重要因素。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道路没有沿袭剥削、掠夺、侵略、扩张的发展模式,而是主要依靠对内科学发展,对外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新路,这条新路以“共有”“共享”“共赢”理念代替了“独占”“独有”“独霸”思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条不以扩张主义为出发点,也不以霸权主义为必然归宿的人类文明新路。目前,中国发展的强劲势头与西方发达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低迷局面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道路以自己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与西亚、中东、北非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反对他国强行向中国输出带有政治意图的“普世价值”,反对走西方的所谓“民主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与受“西方中心论”操控、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大不相同,这些国家在普世价值强势输出的高压下,政权更迭,战乱不止,难民如潮,经济不可持续,社会动荡不安,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被殖民的国家“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中国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依附性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不同。中国道路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其他道路的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有比较就会有优劣,中国道路与其他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提升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道路”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国家利益的博弈、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国强必霸”逻辑的影响,关于中国道路大致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等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国际舆论。可以说,关于中国道路的评价,积极肯定和负面否定、无意误读和有意歪曲一直都在场。
一方面,负面否定通过中国道路的发展成就可以得到证伪,一些歪曲误读可以通过客观公正的阐释和有效沟通得以化解。
另一方面,国际舆论中对中国道路的积极肯定评价无疑会提升中国的道路自信。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曾指出:中国道路实现了“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向西方和东亚模式学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本土资源’(native source of growth),像政策制定,中国是在学习,却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施行”。在他看来,趋同与差异构成考察现代性的两个基本维度,而中国道路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无疑是在趋同与差异的张力中探寻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道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内在统一。非洲一些国家从中国道路中看到了希望,希望通过借鉴中国经验寻求到实现本国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撰文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处于同样的经济落后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民提供了特殊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续写华丽篇章。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得到最多实惠,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朱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任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相关专题 |
· 《前线》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