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颜   旭

2017年08月17日13:50    来源:前线网——《前线》

原标题: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所谓全球治理,就是包括国家、国际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在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时所形成的一种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则、机制和方法。2015年10月l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局,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旗帜,大力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中国是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

全球治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全球治理就已经存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进入21世纪以后,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推动下,这种状态发生了变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这个“历史转折点”,一方面表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力不从心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深有感触地说道,感觉这世界好像转得太快,快到没人能管住它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在全球事务中话语权的增多。可以说,伴随着西方国家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能力的下降,全球治理领域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整体实力呈现相对下降的态势,而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力则呈现出相对上升的态势。而在这之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2001年,中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10.3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12.6%;2016年,中国的GDP为10.82万亿美元,美国GDP为18.03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60%。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6年度,美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2个百分点,而中国则贡献了1.2个百分点。可以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角色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已经从最初基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排斥者、批评者,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的观察者、参与者、学习者、规则的遵循者,再到国家实力全面提高基础上的倡导者、建构者。

对于中国来说,发生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长期以来,受制于客观条件和文化传统,人们更习惯于从国内视角考虑各种问题。尽管这种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受制于国家整体战略和国家综合实力,这个进程依旧缓慢,全球治理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大多数时间里只是被视为大的时代背景,而尚未上升为对外战略本身或对外战略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后,这一状况逐渐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特别是2015年10月12日中央政治局以“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为内容的集体学习,更是把全球治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全球治理已成为当代中国“两个大局”中国际大局的关键,不仅统领着当代中国对外战略,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我们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认识理解全球治理。

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历史地看,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下,现实主义始终是其认识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导性理念与思维。这种理念和思维具有存在的现实环境和土壤,但不断凸显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也在不断地呼唤一种全球主义、世界主义的视野和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代表了这一趋势与走向。“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对于中国而言,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而且要争取对全球治理作出特殊贡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利益汇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为全球治理变革注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在全球治理变革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主张世界不同国家,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要素,都有维护自己平等地位的权利以及承认和尊重他国平等地位的义务。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摈弃成见,以便共同探讨对于人类和世界的未来有关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当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得到普遍遵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球发展走向更加多元化,多样性文明更加展开频繁交流和对话的今天,必须抛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思维,自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当我们面对日益紧迫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危机,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战争等问题时,都应当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虽然在当前的世界中,因为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但是合作却是绝对必要的。否认合作,任何世界性的重大问题都无法解决;退出合作也将意味着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迷失。

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实现和平与安全始终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安全,就是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聚同化异、和睦相处,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总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公共机构、国家、政治、法律、技术等文化体系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提出:“为了持有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作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文明的差异性,无论从文明多样、文化差异的角度讲,还是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多样化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观。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

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经济结构失衡,西方国家虽然同意加快全球治理变革,但明显不愿自动放弃对全球治理的控制权和主导权。新兴国家需主动积极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是推动世界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目标,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所推动的全球治理变革的进程。

高举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大旗。“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治理格局发生复杂变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提出的。世界期待中国体现更多的大国责任担当,中国也希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国历史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进行地缘战略布局”“中国对外输出剩余产能”。这表明,尽管“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但还不足以消除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顾虑,这就要求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更为明确的回应。面对这些杂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分享的是发展经验,而不是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是和谐共存的大家庭,而不是破坏稳定的小集团。时代已经变化,世界正在改变,但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初心并未改变。

推动务实合作,让“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各种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理念创新意义,更具有实践创新意义,它不仅表达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新理念,也勾勒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发展新思路。话语的力量,源自崇高的追求,也源自负责任的担当。“‘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四年来,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从倡议规划变为具体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互联的大格局正在形成。也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倡议才为世界所广泛认可,“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才不断扩大。但我们也要看到,与沿线各国特别是沿线各发展中国家的迫切期待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出: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这些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诚意与担当,也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无疑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公共物品”,无论是作为一种战略、机制、框架,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机制、平台,都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和公共性。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或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或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这是中国的倡议,也是参与国家的共同期盼。

不断推动与各方面关系全面发展

国家是全球治理的核心主体,和谐的国家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关系到全球治理变革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等新理念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各方面关系全面发展,多边外交积极进取、务实创新,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治理变革的进程。

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自近代以来,大国关系始终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发展和变化一直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性影响。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国关系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大国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能够决定着未来世界秩序的走向。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以中美关系最为关键。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尤其需要中美合作和协作。“中美在全球治理领域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应该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也有利于双方合作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作为现有全球治理格局的主导者,美国显然没有中国变革全球治理的动力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中美共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显然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这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宽阔的战略视野,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防止战略误解误判,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最大群体,也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支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长期以来,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对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和渴望也最高。这就要求:一方面,全球治理变革必须能够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要求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而不能作壁上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的全球治理变革战略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一方面,“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协商协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共同利益”。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在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问题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同一阵营,相互支持、合作共进。而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尤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对全球治理变革的作用最为突出。就经济总量而言,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的23%,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是达到50%。从某种程度上讲,“金砖国家”的愿望和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全球治理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完善、国际关系更加民主。”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治理现代化。

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保持着积极稳定的态势。但也要看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比较复杂、多种矛盾交织、多种力量并存的挑战并没有消除。塑造稳定的安全环境,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国首先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在同邻国相处时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获得了提升,处理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理念也由“互利”到强调“惠及”,政策目标也由维持周边稳定和密切经济合作提升为建设“命运共同体”。正是得益于此,曾经波涛汹涌的南海、东海逐渐恢复了平静。总之,正确处理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中国携手周边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创造了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庞中英.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徐洪才.变革的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杨雪冬,王浩.全球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6]何亚非.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颜旭,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