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魏华

2017年08月11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相辅相成,互为交融,互为助力。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阐释与理解离不开社会发展本身对其发展的需求。

从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中汲取养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拓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传统价值观念的自然延续,而是其在当前时代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性改变,是对传统价值观的超越与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从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中汲取养分,但仍需注意二者的差别。

首先,价值旨归不同。传统价值观重在改变,借助道德教化促使个体通过“自我实践”改变其原有的价值体系,以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是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调节器。虽然也以“和”为追求的目标,但其更为强调各个阶级“各安其道”的统治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重在“调整”,旨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个体之间寻求一种“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其次,培育方式不同。传统价值观的培育以个体价值体系的改变为目标,它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一种“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僭越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秩序各方面的错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具体方式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它更为强调不同的个体对具体内容作出不同的生动解读,以多种渠道与途径,实现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最后,培育重点不同。传统价值观的培育较为注重具体的价值规范。比如,儒家主张道德约束,法家则注重权力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的是整体性目标的实现,它提供给个体具体行为规范性的指导,是整体性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与传统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别,但其仍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思想最早见于《左传·褒公十一年》中提到:“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古人在对“和谐”的追求过程中,将其寄托于对“大同社会”的设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各种形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现代社会中所追求的“和谐”,除将传统价值观的精髓贯穿其中外,也更为强调多元利益下通过调整所达成的动态平衡。

社会价值取向层面的“公正”思想也有源可究。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从“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因此,整个社会管理进程中,从人才选拔到机会配给,都充分彰显出“公正”的思想,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思想源泉。

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的“诚信”层面更是古已有之。最早将“诚信”二字连起使用是《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可以看出,“信诚”在此即为表达“诚信”之义,它已侧重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传统价值观中均有根可循,有理可依。它并非是对当前某一时段价值观的唐突反映,而是我们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应有之义,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优越性的重要表征。

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内容产生了较大质疑。有人认为,“‘自由、民主、平等’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纳入其中,是向资本主义价值观作出的靠拢与妥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应摒弃“两元对立”的思维方法,不能认为某一价值观只属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剥离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民主”中不合理性的因素,吸收其积极因素的成果。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并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妥协。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特定性,是对社会存在的具体反映。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更应突出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应借鉴西方价值观传播中的成功经验,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积极发声。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与西方价值观的发展中,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道义”上的“政治自觉性”,逐渐丰富新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外交伦理。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凸显我国社会发展的过去和未来,借助“中国故事”消除世界各国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误解。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需求的满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马克思对人的需要有着准确划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主体生存性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成为必然的结果。基于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会对不同事物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衡量,价值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在个体的众多需求中,又会产生“优势需求”。在“优势需求”感召下个体逐步走向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共享的价值观念能有效协调社会成员彼此间的交往,对其形成强烈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少数道德失范现象,比如,腐败滋生、炫富、道德失信等现象,其本质都是新的发展环境对原有价值体系的猛烈撞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遭受叩问。因此,整个社会亟需建立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在众多的价值观当中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就显得极为迫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特性”,但它的实践落脚点也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新的创新与补充。中国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经济基础显示出思想上层建筑的优越性。“中国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霸权世界的局面。要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关键在于游刃于制度、道路、理论当中的“精髓”——文化命脉。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因而,针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强势渗透,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本质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研究”(项目编号:TJSK15-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