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0日09: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四个聚焦”,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聚焦“整体格局”,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提升思政工作“广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主体、对象、载体、内容、环境等各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主要聚焦于学生思政、第一课堂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对象或内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关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大思政”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拓展思政工作的“广度”。
加强组织领导,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大思政”格局。学校党委要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的各要素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增强工作合力,提高育人实效。
强化学习教育,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夯实思想基础。要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夯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基础,特别是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岗位要求和工作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和专题研讨,进一步提高对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增强各类群体合力推动育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加大改革创新,通过推动“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凸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通过“课程思政”平台,打造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进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聚焦“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思政工作“深度”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需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关键少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少数”,是指不同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和重点人物,如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聚焦“关键少数”,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这几类群体在思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其主动开展思政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作为管理队伍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又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而且关系到思政工作在学校各层面、各领域的落实。因此,要注重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抓住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这一“关键少数”。“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而不是“兼职”,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而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和“话语权”,理应在育人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专题培训、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同时,增强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统战工作、知识分子工作、人才工作结合起来,搭建更多的交流互动平台,密切与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的思想感情联系,争取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工作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
抓住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学生干部、党员骨干这一“关键少数”。一方面,要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通过选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方式,进一步充实思政工作队伍;通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和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思政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之以其独有的“朋辈优势”在学生班级、社团、寝室、网络等各种平台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关键环节”,推进全过程育人,着力提升思政工作“效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经常性等特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学科建设、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提升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效度”。
聚焦机制创新,把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统筹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工作与深化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十三五”发展等统一谋划、统一推进,强化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评价,增强思政工作的合力。
聚焦部门协同,着力实现思政工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都应对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梳理本部门、本单位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面“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短板”等问题,在充分沟通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举措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
聚焦学科建设,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助力高校思政工作。一方面依托学校已有的理论研究中心,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专家资源,推进思政智库建设,加强对思政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做好课堂教学管理、教材选用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课程乃至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的生动教材,提升课程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聚焦组织建设,强化院系级党政协同推进思政工作。进一步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院系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院系级党组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能够把好政治关。充分重视党支部建设,通过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强化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提高党支部书记待遇等方式,探索推进在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建立党支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聚焦“关键领域”,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思政工作“信度”
课堂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广义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要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系统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课程及活动方案,打通壁垒,实现几个“课堂”的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避免思政工作的“盲区”和“重区”。
立足第一课堂,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充分挖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
立足第二课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师生成长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主题教育、志愿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立足网络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双重规律,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微阵地”项目,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让思政工作活起来。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结合“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建设一批名师在线课程,拓展网络思政空间,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方平)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年第8期
相关专题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