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美学研究的新境界——读《系统美学》有感

周文彰 陈少雷

2017年08月07日12:49    来源:光明网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每个人对美也都有自己的体验。但更多时候,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一般只停留在“感性”和“直观体验”层面,很少自觉地在“理性”和“哲学反思”层面去考察“美”的本质、规律、特征等。事实上,只有进一步反思“美”的本质、探索“美”的奥妙、把握“美”的真谛,我们才能通过“美”的眼光发现更多的“美”,运用“美”的智慧创造更多的“美”。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知识体系和学术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大部分理论工作者只埋头于具体的学科领域,很难跨越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从全局性的思想高点系统地透视这些学科的内在关联,整体性地把握美学的相关问题。

乌杰先生的《系统美学》一书,从系统论的视角,以自然科学及系统科学为基础,跨越了知识体系和学术分工的藩篱,打通了哲学、美学、数学、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术边界,提出了“系统美学”这一核心概念,进一步丰富了美学的含义,延展了美学的边界,为我们展示了系统性、整体性理解和把握美学问题的新维度。该书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创新之作,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精到之处。

一是提出了跨越美学边界的新范式。一直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就美谈美”,容易忽略“美存在于事物之中”这一深厚背景。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是理解美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整体性的视角,跨越传统美学的边界,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资源,是贯穿《系统美学》全书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如乌杰先生在书中所言,“科学与哲学及美学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自然理性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系统美学与数学、物理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三者是一体结构,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探寻“美学的数理基础”,跨越了美学研究的边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

二是丰富了把握美学本质的新内涵。什么是美?这是很多人一直困惑和思考的问题。在作者看来,“美就是和谐、美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最高的美,也是最高的存在。这就是系统美学的全部内涵,是系统美学最高层次的内涵,同时也是系统美学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系统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社会是成系统的,人的思维也是成系统的,一句话,宇宙的本体是系统的物质世界,是系统美的物质整体的世界。”“系统美学”概念的提出,从物质的视角和宇宙的高度,提出了理解美、理解宇宙、理解事物发展的哲学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为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

三是展示了理解美学问题的新视角。作者在总结和梳理西方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美学本体论的根本原则与规律,进而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的系统美学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式,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设计之美,进一步把握美的结构和层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照。作者指出,“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以及人的美感,都无不表现为系统。”“物质与系统及美有着同等的、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哲学意义”。“系统美学”的相关话语体系及解释模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四是开辟了深化美学研究的新境界。美学研究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与时俱进。在这方面,《系统美学》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样本和典范。主题方面,紧扣“系统美学”主线,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容方面,充分吸收借鉴了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在美学的基本规律方面,作者提出,“多样性的差异和谐是美的基础,是美学的根本原则与基本规律。系统事物差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性、多时空性是和谐美的根源”。形式方面,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图片,生动展示了宇宙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设计之美等。

该书凝结了作者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既是一部跨多个学科、集众家之长的理论精品,也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扛鼎之作。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展现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作为一部有理论创新、有学术分量、有智慧闪光的学术力作,其中所探讨的美学相关问题,既是时代热点,又是理论前沿。该书的面世,必将激发起更多的人对美学问题的兴趣,进一步推动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相信随着本书的影响不断扩大,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

(责编:赵晶、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