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2017年08月07日08:42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需要各地立足优势,瞄准问题,因地制宜,因势而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科学规划国土空间

  造就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环境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环境标识应当是国土空间的美丽,亦即环境的美丽。造就美丽环境,就是将祖国大地建设成为天蓝水清、绚丽多彩、物产优特、舒适宜人的美丽家园,显示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质,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土空间格局得到明显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雾霾频发、水土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森林覆盖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这要求不同区域按照国土空间美丽的内涵规定和国家顶层设计,根据区域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准确定位主体功能,具体确立环境美丽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统筹规划国土空间的合理综合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生态化开发与保护,致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优化美化。同时,根据《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6-2020年)》等所设立的目标,结合各地实际层层分解和优选细化,科学规划绿色工程项目,遵循艺术设计与绿色设计规律,因地制宜地绿化美化村庄,建设区域、市域和城市绿道以及平原农田、江河防护林和碳汇林,推进山地造林、丘陵增绿、草原保护、滩地兴林,实施石质山地、砾石戈壁、废弃矿山和采矿塌陷区的生态化改造,实现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的大幅提高;在湿地恢复和崩岸治理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加大力度,促使自然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品质提升。由此彰显各地独特的生态活力,满足特定时空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而由点及面、延展升级,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环境。

  协同推进“五化”

  构建城乡连体循环的绿色经济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经济标识应当是绿色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发展新理念。可以说,这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城乡连体循环的绿色经济。

  “十二五”期间,我国力行创新驱动,淘汰落后炼钢、炼铁、水泥、煤炭产能,城乡绿色经济初有所成。但在总体上我国经济的绿色化程度不高,经济运行中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度依然偏低,这些是我国亟待突破的“瓶颈”,需要全国各地立足本地实际,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协同推进“五化”,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注重科研选题、研发过程、成果应用的绿色取向,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产出;重视成功经验的总结提高,壮大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力行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与产销,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紧抓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高新区、研究院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高端装备与材料、智能制造、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创建绿色供应链,培育我国现代绿色服务业;统筹城乡生态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连体循环的绿色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比重和竞争力的不断上升。

  培育普及生态文化

  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社会文化标识应当是生态文化在社会人群中的普及和尚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的人,必须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最大限度地使生态文化准确传播、深入人心、引领行动,普遍提升主体人的生态智慧,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浓郁氛围和磅礴合力。中国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当今中国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具有启迪意义和良好基因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盼环保、谋生态、祈健康成为人民群众愈益普遍、愈发强烈的诉求,这使我们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拥有良好社会基础。但要真正实现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氛围,仍然任重道远。

  总体而言,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针对领导干部、企业人员、学校师生等的不同特点及角色地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动员、教育、宣传、创建活动,构建生态文化的培育普及体系,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具体来说,要从严要求领导干部,促使他们学深悟透生态文化,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做人民群众在认识和践行生态文化上的贴心人和促进者;通过企业环保服务月和志愿者农村环保科普行等活动,加强企业人员、农村人口生态文化的培育普及;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各种文学艺术载体中生态文化元素的传扬,广泛传播生态文化;通过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的大力创建,促使生态文化落地生根;建立激励机制,树立生态文化践行标杆和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典范,带动全社会生态创新智慧的竞相迸发。由此使生态文化在社会各界植根,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以上主要述及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的建设内容,均需要生态文明制度做保证,因此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不能缺少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业已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各地随之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这些方案的严格落实将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黄志斌)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