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卢静

2017年08月02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色、风格、气派日益彰显,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形势下,“中国外交向何处去”成为牵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国际格局走向的关键性因素,也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无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和话语体系来表达,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正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先生所说,“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

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继承和延续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其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经历了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过程,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经历了百年屈辱外交的中国拉开了自主外交的序幕。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性判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来谋求发展,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完善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界、共同繁荣”的思想,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把外交作为服务于国家现代化总目标的手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的大调整、大变革,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走向产生了疑虑甚至是担忧。在此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并呼吁,“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新形势下,中国应如何走好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的答案是:关键在于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认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新时期的反映,体现出中国追求和平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努力通过“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继承和延续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它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信心和不懈努力。

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外交理念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经历过被侵略和被奴役的惨痛历史的国家,这使得中国更加坚决地反对侵略和奴役,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今天,面对世界上仍然存在的种种强权和不公正现象,中国一直恪守并实践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顺应时代潮流,认清时代主题,是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方针和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经验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以及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呼声的增强,邓小平同志战略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并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挑战不断增多并日益严峻,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外交工作也要服从、服务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发展的前提是和平,而和平的基础是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有力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决定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利益交融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员交往的空前活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因为“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用和平方式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平行动,是当代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实践举措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不论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之中,还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繁荣强大之后,中国一直在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是当代中国的一贯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包围和世界霸权主义的威胁,贫困落后的中国在加强自身国防能力建设的同时采取了防御性国防政策。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尽管当时世界仍受核战争乌云的笼罩,但中国立即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纯粹是防御性的,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如今,中国虽然仍面临着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威胁,但仍然坚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的防御性国防政策。需要指出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永远放弃战争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用和平方式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是当代中国的一贯做法。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但是地区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仍不断出现。面对复杂难解的国际争端,中国始终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并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比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针对叙利亚问题、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中国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即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中国通过积极主办协调会议,进行特使穿梭外交、斡旋外交等各种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热点问题。

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平行动是今日崛起中国的大国责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中国一贯坚定地维护联合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如今,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联合国建立和平、维护和平、缔造和平的行动中来。针对地区热点问题,中国主动派出特使协助联合国的行动;针对一些战乱国家的战后重建问题,中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建设这些国家,力求通过发展来消除该国的战乱之源。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近年来的表现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自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1992年正式组建维和部队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开始,中国已经派出近3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如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缴纳联合国维和摊款居联合国成员国第二位。这些行动均充分显示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努力。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当代中国将和平置于外交理念的核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坚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项目编号:15JZD03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

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新华网,2013年3月24日。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