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评精粹

思想脱贫需要更多“绣花功夫”

周丽云

2017年07月18日13: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一些贫困地区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既不想投入物资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帮扶、救济。(7月17日 《瞭望》新闻周刊)

到北京当保安嫌离家远,到工厂干活嫌太累,自己找个活没干几天又喊“肩膀疼”,发生在中部地区一名二十六七岁贫困青年身上的真实故事,无疑是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的典型案例。面对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度,确实令扶贫干部感到“十分头疼”。

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缘于少数贫困群众信仰缺失、精神匮乏,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淡漠,久而久之形成了只想“获得”不讲付出的惰性思维;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在抓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中,片面地将脱贫攻坚视同为给钱、给物、上项目,不注意、也不善于发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一些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一面是“不脱贫决不收兵”的任务要求,一面是“任凭跑断腿、磨破嘴就是不来气”的贫困观念,身处其中的扶贫干部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解铃人还需系铃人”,要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问题,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还是要从贫困群众身上打开工作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必须克服急躁的情绪,真正下足绣花的功夫,多一点思想脱贫的“私人订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针对自信心缺乏、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群众,就要加强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针对思想观念陈旧、好占公家便宜的,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周边群众做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强化“懒散可耻、脱贫光荣”的意识。在脱贫方法上,要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提升自我发展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会对贫困群众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更多“私人订制”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贫困问题,推动实现贫困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这样的脱贫才真正有内涵、更长远。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