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李庆萍

2017年07月14日08:24    来源:学习时报

经济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驱动由要素和投资转为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时,中国银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能否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系。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银行面临的不仅有挑战,还有很多机遇。中国银行业只有正确研判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趋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新旧动能快速转换趋势。2016年,传统产业增速持续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快速兴起。“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结构、新动力、新模式,加速推动银行转型,我国商业银行亟须更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开辟新的业务蓝海,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趋势。今年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盘活过剩产能将不断增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高科技、高端制造等新兴优质资产逐渐形成,这些变化促使银行必须加快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构建新型融资模式和综合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接近GDP的3倍,金融资产过剩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进行调整。

对外经贸格局加速重构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调整,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必将重构未来国际经济贸易新格局。中央计划用10年时间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为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布局,开展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金融服务,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趋势。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特别是当前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银行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科技飞速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冲击着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已超过40亿美元,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已猛增到2000多家,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未来,金融科技将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网贷、智能投顾、智慧网点等领域将成为创新热点。

银行监管全面升级的趋势。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全面强化金融监管,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2017年,围绕金融“去杠杆”的主旋律,央行全面加强了宏观审慎评估(MPA),进一步约束银行的信用扩张,同时监管全面升级,银监会各项监管政策出台频率之快、力度之大,超出预期。可以预见,未来国内银行业的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等相关监管将更加严格,风险事件处罚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加快推动经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到各家银行,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以及如何实现转型,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仍是一个难题。关键在于转变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转型发展的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追求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这就要求银行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部署,针对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难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找准金融支持的着力点,脱“虚”向“实”,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效益与质量、规模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银行发展的“辩证法”。我们不排斥规模,但拒绝虚胖,“规模”必须在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增长,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在高质量的发展速度中追求效益。尤其是新常态下,在当前经济处于转型的阵痛期,资产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要求,摒弃“速度情结”“规模情结”,把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营策略、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好相应安排,从以规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指导新时期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大逻辑。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自身的经营发展置于这一大逻辑之下,紧紧服务国家大局,紧跟经济结构调整的脉络,聚焦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中的结构性机会,在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上开辟新战场,在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上发力,确保改革发展进程始终与国家要求和宏观形势紧密结合,厚植发展优势,使银行发展在服务大局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稳健和创新的关系。新常态下,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活力竞相迸发,让动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业而言,改革创新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探求发展良策的根本出路和基本途径。但创新必须遵循理性健康的原则,符合大势,符合国家监管政策、契合银行自身专业能力,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风险防范相结合、与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相结合、防范不当创新,恒久坚持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才能为稳健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银行转型发展既是顺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的需要。但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没有先例可循,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如果只盯着短期的经营数字的涨落,忽视长期发展能力的培育,就会透支发展潜力,发展也终将难以持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新理念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以冲破羁绊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着眼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巩固、亮点更加突出,主动调整,找准突破路径,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协调发展。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