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络论文

躬耕数字金融 服务普惠三农

——绵阳市北川创新金融服务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经大忠

2017年07月11日11: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创新金融服务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亮点、热点和难点,也是农村改革的枢纽节点之一。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现代金融尤其大量小额金融服务成为农村改革的最大短板。2015年,绵阳市政府全面推进“沃野绵州”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参与循环的各类经营主体尤其大量分散农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培育种养产业集群。在省市农村信用联社的支持下,绵阳试点在“支持产业、服务生活、推动改革、发展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受到城乡居民、市场主体、机构社团、金融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北川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情况

北川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5.12极重灾区,是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度的深山峡谷地区,也是“国家熊猫公园”的腹心地区。全县人口24万,个别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金融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跨越的短板。一是全面覆盖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极偏远地区,空间覆盖难度大,缺乏抵押品和人际关系资本的困难人群难以覆盖;二是农村信贷成本价格高。主要包括传统金融抵押品组织、放贷审查以及程序管理等运行成本高,发放贷款和群众申请获取贷款耗费时间长;三是信贷资源缺乏。主要反映在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不足,群众缺乏获取贷款抵押物;四是农业发展资源整合难。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分散经营农户缺乏融资手段,致使生产经营活动整合农资、农机、农技、标准、渠道以及劳动力资源的能力薄弱,制约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2015年,绵阳市政府全面推进“沃野绵州”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全市按照“市场循环、合作循环、园场循环、家庭微循环”统一模式,整体连片打造“沃野绵州”循环产业。 北川农村信用联社抓住机遇,探索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参与产业循环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大量的家庭收入低急需资金支撑的分散农户提供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并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普惠金融主要运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数字金融工具,为群众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提供价格合理、简单快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存款贷款、转账支付等业务通过数字金融工具实现服务。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攻坚阶段,绵阳率先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二、北川试点数字普惠金融工作成效显著

绵阳市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在服务普惠性、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性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农村农业生产要素组织和金融支撑产业发展、参与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人群覆盖空间广泛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变革尤其对金融服务的影响在北川偏僻的山区得到充分体现。北川宽带信息网络通村到组(合作社)达到100%,北川(农村)信用联社均可提供数字金融产品服务。通过深化农业供给側改革,“泛在数字信息网络”催生出“泛在数字金融服务”。北川农村信用社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全域覆盖,为广大农村群众参与获取和共享服务提供了保障。

(二)信用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优质的乡村信用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为农村金融商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免担保信用贷款提供了要素保障。农村群众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高,信用意识大大增强,多种方式的信用联保推动信用增值。2016年末,北川农村居民授信率70.7%;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授信基本达到100%,北川农村信用联社对城乡居民小额信贷授信率66.8%,北川免担保小额信用贷款增加5亿元,乡村社会信用资源开发推动农村金融快速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加快普及

北川农村信用社数字金融实现了网上申贷、审查和放贷。 2016年末,北川信用联社电子银行替代率88.69%,移动手机银行签约户2.85万户,占辖区总户数33.8%、占总人口的12.7%,手机银行办理小额贷款占51.75%;三年来手机银行累计投放9.85万笔,金额16.1亿元,截止2017年5月末余额达到4.3亿元。小额贷款价格比一般贷款低20%以上,实现了数字金融普惠乡村,实现了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众普惠共享。

(四)农业产业融资迅速发展

农村普惠金融产业属性十分突出,主要方向覆盖了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为农业、林业、养殖业、服务业的分散农户和小作坊提供金融服务。2016年末,联社实现小额信贷净增加占当年各类贷款净增加额度的1.2倍,北川县仅24万人口,净投放量占全省农村信用联社系统第七位。乡村信用资源为北川信用联社业务增长提供了要素保障。普惠金融服务在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方面也发挥了推动作用。

(五)脱贫攻坚成效十分明显

普惠金融服务有效的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截至2017年5月底,信用联社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授信4076户、授信金额15226万元,授信贫困户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以上,累计发放贷款2329户、9836万元,现余额2307户、9711万元,扶贫再贷款余额1.98亿元,其中企业带动贷款余额1.01亿元。还为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北川农村信用联社组织巡回服务队提供网贷培训和实操服务,为智力缺乏贫困户提供生产咨询服务,支持平台企业开展生产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六)农村金融事业转型发展

北川农信联社数字普惠金融试点,专注小微特色经营,在服务三农、民生、实体经济成效显著,市场开拓能力大大提升;经营管理成本较低、产品价格优势明显,竞争力不断增强,“移动银行”深受群众欢迎;围绕个性化服务,推动内部管理流程再造,提高管理绩效,优化服务体验,北川在经营管理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北川农村信用联社转型发展,带动了客户增长、业绩增长,受到著名金融学者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曾康霖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建议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报北川数字普惠金融试验项目或试验区。

2017年5月8日,省委书记王东明来绵阳调研,对我市“农当家” 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依靠“数字普惠金融”统筹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创新“2+5+N”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省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市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解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整合生产要素的融资需求,惠农、便农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特征。同时,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又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更加安全的发展空间,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继续深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工作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路径,绵阳将进一步围绕“支持产业、服务生活、推动改革、发展事业”深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一)继续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率

继续拓宽数字金融服务渠道。大力发展自助机具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在乡镇以下区域增长达到15%。力争到2018年,达到户户开通使用数字银行、村村有数字金融产品体验点。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环境。积极宣传教育培训,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培育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开展客户资产、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等信息采集,为信用评定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信用评价和管理水平。开展“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创建“金融扶贫示范村”。

(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持续创新信贷产品,开发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服务“三农”,鼓励和引导“农当家”、“惠生活”等服务平台发展网络购销和各类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机具、林地权证、应收账款、保单股权质押信贷业务,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扩大金融平台代收代缴代发服务范围。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能力。按照G20普惠金融体系标准,强化数字金融服务规范、岗位设置、绩效管理和流程再造。扩大网上申贷、调查、审批及放贷业务,实现10万元以下的“快乐e 贷”小额信用贷款和10-50万元的“e贷通”保证类信贷网上办贷。发展智慧金融,创新科学管理。整理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数据,深度挖掘客户生产、市场、资金流向和需求变化,发展智慧金融,提高管理绩效。

(三)提升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水平。

运用农村改革成果,补齐金融短板。围绕“三权分置”和“适度规模经营”,激活农业要素市场。立足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收益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市场渠道、产品品牌商誉等开发信贷产品。依靠市场化机制和普惠金融工具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经营秩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给予适当的包容和鼓励。同时,开发利用信用资源、创新联保机制、新的涉农要素融资要及时分析风险,加以管控。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的方式、渠道、载体等的监管,创新模式不放弃规制。依靠金融联动,创新服务三农。创新服务“三农”是未来释放改革红利的大风口。顺应社会分工、模式扁平、便捷普惠、机会均等、共建共享发展趋势,广泛使用金融工具,开发农业合作制度、社会化服务等资源,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

(四)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农村普惠金融具有公益性,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支农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予以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可进行奖励和补贴。推动工商、质检、环保以及社会治理等非银行信用信息共享,扩大金融机构代收代缴代发服务。积极引导信贷投向。进一步加大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重点金融机构扩大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信贷投放,更多地将新增或存量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绵阳将申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示范项目。

四、实践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思考

数字信息技术和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特有的历史文化,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发展环境。立足金融服务普惠性、风险可控性、商业可持续,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均质信息空间,实现机会平等

传统金融服务运行成本高,金融网点很难覆盖到分散的广大农村。随着移动、联通、电信等企业信息网络对农村的全面覆盖,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空间配置均质化。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获取金融服务,完成非现金交易。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户、合作社及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享受金融服务的现实困境,实现了城乡金融服务机会均等。

(二)开发信用资源,创新金融服务

乡村信用是乡村熟人社会的基石、是传统农业社会获取社会化服务的纽带和基本要素。乡村信用是形成乡村关系、乡村秩序的基础,乡村信用参与形成乡村结构并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乡村信用获取成本低,获得帮助收益高,基于信用的生产生活互助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保障。社会信用尤其是“乡村信用”资源丰富,质优价廉。基于“乡村信用”发展普惠金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信息化则只是工具。

(三)降低服务成本,共享普惠服务

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客户分散、网点覆盖难,数字普惠金融使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双方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信息对接、定价和交易,大大减少金融机构对基层、经营人员和设备资源的依赖,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交易费用,为农村客户低价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普惠又推动客户和业绩高速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四)降低存贷息差,增加理财收入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和普惠金融,为金融机构在降低贷款利息的同时,逐步提高存款利息提供了可能,为农户增加存款理财收入。通过降低存贷息差,降低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总体成本,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

普惠金融由联合国2005年提出,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具有全球意义“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国务院也在河南南考县开展试点工作。绵阳深化农业供给側改革在北川开农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探索与实践,给小微企业、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偏远农户尤其是贫困群众提供金融产品,成效十分显著,绵阳将继续探索推广。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副市长)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工作交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