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舒醒: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

2017年07月10日16:34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90年前的南昌起义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伟大壮举,以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贡献永载史册。八一精神源自于南昌起义的伟大实践,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内容,启迪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我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八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给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谋求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了一次历史性考验。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全景,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南昌起义是在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共产国际对起义缺乏信心的形势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勇气和谋略,展示了共产党人独立自主、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宝贵精神,由此孕育而生的八一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南昌起义的根本纲领是土地革命,并以军事力量推动土地革命的实现。《中央委员宣言》提出,“使本党获得广大农民群众参加革命,始能巩固革命之基础”,“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以此种革命主张号召天下,唤起民众”成为其所提出的七项奋斗主张之一。起义过程中,起义领导人明确提出以土地革命为政治纲领和主要口号,如“南昌暴动的主要意义,就是要继续没收土地的斗争,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国民革命,第一个使命就是要实行土地革命”“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即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朱德、陈毅率领从三河坝撤出来的部队,在湘南地方组织的配合下于1928年年初发动湘南起义,在夺占的地区开展打土豪、实行“插标分田”,把土地革命的口号付诸实施。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基础上形成的,南昌起义开始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国情和实际,不断探索适合的革命道路。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

八一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魂

党的绝对领导,是从人民军队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铸就的建军之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确立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重要原则的正确运用。“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的铸造,起源于南昌,初铸于三湾,形成于古田,定型于延安。”听党指挥是八一精神的特质与灵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和不朽军魂。

南昌是人民军队军魂的发源地。南昌起义是中共中央根据时局的突变决定的,起义的全过程贯穿了“听党指挥”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如何独立领导革命队伍,是南昌起义一开始就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为了加强对起义部队的领导,中共中央首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机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负责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确保党对起义军最高领导权的掌握。准备起义时,将一些党员疏散到军队中,采取“控制现有部队,撤换非共产党员的团长和师长,然后开赴南方”的方案,表明党在南昌起义后准备完全控制部队,以达到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的目的。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总指挥贺龙作为党影响下的进步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代表,始终听从党的指挥,坚定地团结在前委周围,他在部队南下抵达瑞金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率领的第25师在向闽西、赣南转移途中,面对斗争环境的严酷考验,在赣南领导部队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其中大庾整编的重点就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整编过程中,党员、团员重新登记,成立了党支部,“当时部队还有共产党员五六十人,不到群众的十分之一。那时候虽然不懂得应当把支部建在连上,但还是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中去,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这是对这支部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措施”。由于整顿了党团组织,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力量,增强了纪律性,这为后来发动湘南起义、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造了组织上的条件。

从南昌起义爆发到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的历史过程,充分显示出南昌起义部队听党指挥的特质,三湾改编形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框架,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听党指挥为特质的八一精神成为人民军队的军魂。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坐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革命精神不断得到弘扬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诸多具体表现形态的革命精神,成为不同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坐标。“八一功在第一枪”,南昌起义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创建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伟大壮举的精神动力源自于“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八一精神见证了南昌起义“是一次伟大的武装革命壮举,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的开始”,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的具体实践,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坐标,标志着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尝试独立建立革命根据地和走上武装斗争道路的新时期。

“中国革命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是在为实现中国革命主导性目标和价值目标而奋斗的条件下发生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把“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确立为党的土地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明确公开提出以土地革命为党的行动纲领。大量的史料和南昌起义后的实践证明,当时我们党已经认识到革命必须建立根据地,《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指出:“到了广东,方可以保存我们真正革命的力量,发展我们真正革命的力量,建设革命的新根据地。”虽然由于主力失利,设想未能实现,但起义军在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的南下途中,许多同志认识到要深入农村,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比如,朱德在率部转战湖南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定要跟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找一个站脚的地方”的思想。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指导思想上比大革命时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的阶段,有了以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思想,并提出了“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需革命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的思想,认识到建立自己的武装是现阶段农民运动的“最严重而紧迫的问题”。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培育的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链条,八一精神是其中的光辉一环。如果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那么,八一精神就是在打响“第一枪”、创建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一条正确道路和造就一批杰出将帅的历史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起点。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6JD710016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2014年重大招标项目JD1484、2016年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6YB10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丽娜、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