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机制创新

徐永春

2017年07月06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机制创新

网络媒介风暴席卷下,多元文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影响着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快餐文化不断削弱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以网络媒介为主阵地,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机制创新,既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必然,又是党团信仰培育的突破。

繁杂的媒介文化、虚实相间的社交文化、极具诱惑的时代文化影响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塑造

繁杂的媒介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介及其衍生品不断更新,企业为了迎合青年群体的社会需求,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媒介软件如:彩信、QQ、微信、陌陌等,各种互联网媒介产品在社会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常指网络媒介影响社会群体生活形成的社会文化形态。就目前而言,媒介文化以微博文化和微信文化为主,两者都以社会生活的分享和社会热点的转发与评论为主,但是后者兼具聊天、转账等功能。通常情况下媒介文化具有虚拟性、灵活性、选择性、普遍性等特点。媒介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最为热衷的文化取向。

虚实相间的社交文化。网络媒介作为展示青年思想灵魂的载体,其最直接的反映便是社交文化的虚实相间。一方面青年群体的生活习惯被媒介所捆绑,青年当中“低头党”“手机控”已屡见不鲜,传统情感交替式的社交文化被无形地无视,媒介主导下的社交文化使青年陷入理想化的社交中难以自拔,传统社交文化被搁置的同时导致青年群体对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的实践与认识的淡化。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虚拟社交文化日益被青年群体热捧,无限网络交流占据了青年文化认知的很大部分。

极具诱惑的时代文化。时代文化即在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的同时对社会制度及社会经济反映的亚文化形态,时代文化具有笼统性、不确定性、及时性等特点,或者说时代文化是影响青年的社会文化总述,比如:追星文化、追风现象、微商文化等,这些文化对青年群体诱惑力极强,容易误导青年群体传导非理性的社会意识,加之大多数青年受校园到社会的超认知落差的打击,容易被片面化的时代文化所误导,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制约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式化与功利性

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式化。青年群体受网络媒介传递的亚文化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念缺乏基础性认知和结构性认同,使得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式化。所谓基础性认识的缺乏即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与意识的对应缺失,一方面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于书本知识的泛化理解,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物化意识容易淡化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机制的不完善造成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世俗性认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蓝图同方法论对比认知,容易导致青年轻视心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被潜移默化地灌输并践行,久而久之成为大众化的导向,然而由于受当前时代下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反而引起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迷茫。总之,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式化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转化。

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异化。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异化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信仰的自身曲解与青年群体马克思信仰的功利性两个方面。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信仰的自身误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流变的直接反映。首先,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将马克义主义信仰党群对立,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团组织的专属与自身无关。其次,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片面化认知,认为坚持党的路线是行动底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格塑造,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功能与评估准则。再次,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误解还表现在实践与认识的脱节,容易导致青年信仰危机,进而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以网络媒介创新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手段

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净化社会氛围。青年在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受实用主义的误导,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必要的亵渎,在社会中散播“无用论”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形象,特别是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熏陶,部分青年群体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为精神负担,便利用网络媒介传播消极悲观的言论,使得网络媒介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推进。因此要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净化社会环境,这是网络媒介制约下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机制创新的基础。首先,要利用网络媒介做好宣传,加深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知,同时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矛盾要有理有据地积极引导,对于时代性先锋模范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从理论层面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再次,利用网络监督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媒介文化中附带性攻击马克思主义,从而动摇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

以网络媒介为主,创新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手段。以网络媒介为主创新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手段,一是要创新培育机制,在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中打破常规,坚持以社会和学校为主的灌输式培养模式外,开拓网络媒介培育新机制,比如:利用QQ等媒介关照社会热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剖析点评的网络推送及以青年善于关注的方式进行信仰培育。二是要增强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防止被动培育造成的内心抵触。通过互动,引导青年群体树立并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扩大培育的人文关怀。三是要以网络为主要阵地,注重媒介自身的培育功能,实现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常态化。

借助媒介创新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机制

利用网络媒介整合资源,实现信仰教育的层次性内化。实现信仰教育的层次性内化就是要利用网络媒介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将各种媒介文化信息层次化整合,使其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层次性一一对应,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论证,将社会主义理想信仰阶段性内化的同时辅助于青年群体应有的使命当中。另一方面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中国梦的鼓舞下,恪守集体主义原则,利用网络媒介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同时主动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实现个人信仰教育的层次性内化。另外,实现信仰教育的层次性内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借助媒介注重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机制创新。媒介风暴冲击下加强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俨然成为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工程的首要任务。借助媒介注重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机制创新就是要化挑战为机遇,扩大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工程的影响力,创新培育模式的同时服务于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育。因此,能否以网络媒介为契机实现青年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式认同是培养“四有五爱”青年的应有之义,也是青年群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素养。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注:本文系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院级青年基金资助课题“青少年世界观教育研究”(课题编号:QN2014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3期。

②唐文艳、彭福扬:《网络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影响》,《学术论坛》,2014年第10期。

③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