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王伟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

——在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7年07月06日08:31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需要,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要求。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导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二要强化使命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三要强化创新意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需要,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要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引和基本遵循。

一、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导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意识形态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在我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方向。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基础。话语体系是一个政党、阶级、民族、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主动权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政党、阶级、民族、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领导权的重要条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国际关系中,话语体系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地位;在国内关系中,话语体系关系到某一阶级及其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2]对我国来说,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关系到党执政的理论、路线、政策和策略的实施和落实。

话语体系不是个别的概念范畴,也不是简单的表达方式,而是一个严密、科学、有逻辑性的概念范畴的表述体系。话语体系在构成要素上,包括反映阶级利益、意识形态、价值判断的“主题选择”“分析框架”和“使用语言”,[3]有着确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需要我们在话语体系建设上,从党的立场出发、从工人阶级立场出发、从人民的立场出发选择主题,作为话语体系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择立和正确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术语。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在话语体系建设上,绝不能搞所谓的“中性化”“纯粹学术化”“价值中立化”,绝不能搞“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必须是非清楚,旗帜鲜明,选边站队,敢于亮剑。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占主导地位仍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但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话语被篡改、被取代、被边缘化的倾向,借学术外衣排斥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对这一现象,一方面要坚决抵制,另一方面要主动发声。我们既要坚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已有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里,掌握在党的手里。[5]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重视思想舆论引导和斗争

争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是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在学术研究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主动宣介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支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来表达,才能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引导思想舆论,激发正能量。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19日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指出:“现在我们好像有一种风气影响,好像谁能够(掌握)西方最时尚的理论,谁就最时髦,好像是最受欢迎,这个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我们教学战线,你们要坚守,要旗帜鲜明,要理直气壮。”[6]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表达权,避免模棱两可的话语在思想理论领域起模糊乃至误导作用。尤其是要防止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误读、曲解和有意回避;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错误或不科学运用;对西方话语的过度推崇和不加辨析地引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话语的不分良莠地照用,特别要警惕和防止打着创新和发展等口号用一些误人子弟的所谓新名词替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打着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歪曲和误读马克思主义话语;通过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和炒作社会热点问题用一些中性的概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具有特定内容的话语。

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全新的社会主义”即民主社会主义错误解读者有之,歪曲其为“资本社会主义”者有之,污蔑它是“新官僚资本主义”者有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只谈“市场经济”,不谈“社会主义”;对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人污蔑为“新权威主义2.0版本”;还有错误和片面地运用“公民社会”“新闻自由”等看似中性的词语隐藏其西化思想的取向,试图以此来解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借西方话语搞穿凿附会,企图取代或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试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领域的指导地位。[7]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思潮中还存在着一种复古主义倾向,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名,将历史上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过时的理论观点用新的词语包装起来,误导社会大众。对这些层面的不同话语及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误导,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给予有针对性的话语回应和批驳。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重视话语辨析和吸纳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广阔,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同领域话语虽然具有各自的应用情境和话语对象,但需要坚持共同的正确立场,同时还需要有相互协调、相互借鉴和共同发挥作用。譬如,就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用语、概念、范畴也在不断扩大、深化、丰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形态,又有其不断发展创新的话语形式。我们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于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8]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个载体,而对不同话语体系的辨析、批判、吸收和整合又是非常必要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辨析和吸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话语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话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研究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梳理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判断、范畴和表述,梳理和总结我党重大理论成果中的概念内涵和主题语言,使之成为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梳理和总结需要立足实践,即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实际关心的问题,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及其优秀话语表达,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坚决避免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流行和时髦的概念范畴、分析框架和表达形式。需要处理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及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提升政治话语力量,也要加快学术话语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更要注重大众话语的崛起,通过不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二、强化使命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基本遵循。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意识。[9]

第一,围绕“两个创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在伟大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必将产生伟大的理论创新,伟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引导伟大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推进,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创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无不蕴含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学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0]这种实践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在进行理论创新指导的背景下取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经验”和“中国奇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及其话语体系、话语权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及其话语体系、话语权在中国化进程中的衍进和确立,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带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的伟大征程。中国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日益走进历史舞台的中心,为世界历史上演“中国故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并在实践创新进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阐释实践、推进实践。而在实践和理论的双向互动创新进程中,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有效地对我国发展实践做出科学全面的解释,有力地回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读、错解和歪曲,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筑牢思想防线,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用生动而准确的术语、概念和语言,编织和描绘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剧本,用中国的声音吸引人、说服人和感染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学术的话语支撑。[11]

第二,着眼“两个巩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理论服从并服务于指导实践,话语体系服从并服务于理论体系,更服从并服务于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话语体系从来不会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它恰恰构成当代世界各种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传播的话语支撑。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两个巩固”服务,服从并服务于“两个巩固”。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治国理政的新的巨大考验。在内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我们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挑战带来的风险;在外部,由于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在激烈进行,我们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渗透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同时,通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贴近现实、反映真理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话语来解释现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掌握群众,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和平演变”,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3]

第三,立足“两个视野”,科学看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凡是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民族视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也需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优秀基因,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化”相结合。[14]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有世界眼光,立足国际视野。只有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坚持从与世界互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将历史的纵向比较与各国的横向比较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阐释和宣传好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要融入世界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须使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大的国际影响。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积极地“走出去”,走向世界舞台,开辟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渠道,借助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具有中国智慧的表达方式,推广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演绎中国理念、中国思想,讲述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努力占领国际话语的道义制高点,最大限度地赢得国际社会理解认同。譬如,要主动阐释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定义,推广传播“新安全观”“新型大国关系”“合作共享”等中国话语,消除国际疑虑。要通过宣传“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我国在经贸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宣传“和平发展”理念。要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智库交流,借鉴性地使用国际上的流行话语,探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治理,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民族视野,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立场、中国表达,要自觉地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融入理论研究和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中,用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表达传播和宣介;就是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特性,让话语体系更多地包含中国声音、中国基因、中国元素;就是要用生动鲜活、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众语言,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时代性、通俗化和新活力。[15]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话语体系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中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话语体系,不能“言必称西”,奉西方话语为圭臬,盲目信奉和照搬所谓“国际惯例”“国际流行”“西方主流”,不能在理论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落入西方话语权的陷阱。坚持民族视野,核心是要坚持中国的本国立场和学术主体性,反对西方对中国的矮化、妖魔化。要对西方的双重标准进行有力辩驳,避免在国际学术界丧声、在国际宣传领域哑语、在国际舆论场失语、在学术论坛上缺语。

三、强化创新意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生成、演变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遵循话语体系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具体地说,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的统一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学术研究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政治定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及其话语表达。[16]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首先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成为核心话语、主流话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在教材编写中坚持运用并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命题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话语表达,在学术命题、学术观点上深刻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范畴、概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要在学术评价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用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建立方向明确、科学权威、公开透明、公平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评价话语体系,扭转学术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导向指标少、权重弱、标准低的失语失声失踪现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固然要吸收人类社会先进话语成果,但在引进国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和术语时,不能不加辨别地一概收用,要防范西方利用学术话语权转移带来的侵蚀,避免被西方用学术话语牵着鼻子走,按西方的话语逻辑“给争论下定义”,由西方“提供参考术语”,从而掉进其“分配注意力”陷阱。总之,要在中国学术自信基础上推动话语体系建设,这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善于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阐释并传播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借学术逻辑、学术概念和学术语言表达正确的政治观点,避免以政策宣传替代学术研究,将学术理论简化为政治口号,削弱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的话语影响力和说服力。

第二,坚持话语继承与话语创新的统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根与魂。一种话语体系能不能落地生根、能不能成为主流话语体系,关键要看它是否科学、彻底和说服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世界、人的思维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在这个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所构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框架、逻辑结构和话语体系仍然是我们洞察说明当代世界和探索预测未来社会的有力武器,它不仅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话语体系本色,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中要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永远“在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开放的、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需要根据新的现实,构建出新的理论框架,揭示出新的学术原理,总结出新的思想观点,不断推出新的话语表达,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范畴、术语概念和话语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特别是中国特色的表述方式。[17]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其话语特色作为重要任务,准确把握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阐释好其实质要义、时代内涵和精神品格,阐明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关系,揭示其与时俱进的特质,把握其话语表达特点。譬如,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具体的话语表达的创新性研究,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更丰富更生动,更具有理论穿透力和舆论影响力。

第三,坚持话语创新与学术创新的统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话语表达的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新的学术观点宣介往往需要用新的学术话语来表达。话语体系建设要重视学术话语表述创新,要赋予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更广阔的背景、更深远的语境、更富有特色的语言、更广泛的受众,推动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18]

话语体系创新不能独立进行。话语体系创新应当贯穿于话语构建的各领域,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我国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话语体系建设要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等加大创新推进力度。[19]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在学术创新过程中推动话语创新。话语创新离不开学术创新,话语创新要立足于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既要建立在人类现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之上,又要勇于突破原有的理论范式和学术原理,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提炼出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术语。

(作者: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召集人)

[参考文献]

[1][4][6][10][15][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时事报告,2016(6).

[2][3]梅荣政.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简论[J].学校党建思想与教育,2013(14).

[5][7][9][11][13][14][17][18]王伟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

[8]张海鹏.推进中国历史学话语权体系建设[J].福建日报,2017-02-14.

[1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7.

[16]董云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学术月刊,2016(4).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