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评精粹

由“温公客位榜”谈公私分明

严奇

2017年07月03日14: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容斋随笔》中曾记载一则名为“温公客位榜”的故事,讲的是在司马光任宰相时期,曾亲笔写了一篇告示,贴在家中会见客人的地方。告示的内容大致是:若对朝廷有意见,可通过正规渠道上奏,私下写信告知则没有益处。对我有意见的,请由吏员转交给我,我一定好好反省。凡是来家中拜访的,请不要谈论公事。

有人说,“温公客位榜”的故事讲得是做官的胸怀与品德,而笔者感到,其中蕴含的却是由“公私分明”所展露的严格与细致。的确,若是对公事有看法,又何必来家中才能谈论?若是对他人有意见,又何必走关系才敢提出?若是心中不满合乎情理,又何必找寻隐蔽场所才敢发泄?

《韩非子·饰邪》曾言:“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公私分明,法治才得以畅通。而公与私的界限应该是清晰的、绝对的。回顾近几年,一些贪官污吏的落马史,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堕落往往是由公私不分开始的。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大包小包、来来往往为的是“汇报思想”;娱乐消遣,企业老板簇拥环绕、纵情声色为的是“交流看法”;同僚聚会,同事下属推杯换盏、茶余饭后为的是“提出建议”。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酒桌文化、包厢文化、情礼文化都是公私活动混淆的表现。

在一部分人眼中,在家中接待他人处理公事,是“贴近群众”,是“因公废私”,是“舍己为人”的表现。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坚持做到“克己奉公”“相敬如宾”。因为,家毕竟是私人生活的场所,是一个人放松身心的地方。且不说家中琐碎会影响做人办事的心情和态度,亲朋好友往来不止,也会导致决策判断有所顾忌,待人接物终究会掺入私人感情,那处理公事又怎能保证公私分明呢?自古以来,有不少廉官名臣皆能分清公私界线。例如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道: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有一天晚上,他借助烛光办理公务,这时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当如何呢?

其实,公私分明最重要的是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公私界线,以严格的标准捍卫公家利益,以慎独的态度面对公私纠葛,以严实的精神呵护公心纯正。那这条界线为何?笔者感到,岗位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不同,界线也不会一样。但一条清晰的公私界线,必然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公私冲突之时,能把公事摆在首位;二是在公私交织之时,能让私利远离公利;三是公私不明时,能抽出身子不加干涉。而具体看来,就是要分清场合,公私交往不可混淆;分清财物,公利私利不可共处;分清权力,公权私权不可互用;分清亲疏,公情私情不可同语。

对此,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为了工作方便,陶行知为自己缝制了一件特制的“工作服”。衣服的上衣有两个专用口袋,一个用来放公款,一个用来放私款。在一次募捐回来路上,由于车上人多拥挤,口袋里的钱被偷了。陶行知可急坏了,可当他摸了一下口袋,眉头却舒展开来:原来小偷偷走的是他的私人钱款,公款还在。尽管疲惫不堪,陶行知却不动公家口袋一分钱,从十几里外步行回校。

《商君书?修权》曾言: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在强国梦的大道上,利益纠葛、改革压力、环境干扰在所难免,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将“公私分明”作为基本准则,清清楚楚、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划清公私之别,才能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