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

——中央党校学员“新发展理念”系列访谈之二

何忠国 熊若愚 林珊珊

2017年06月28日07:59    来源: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请结合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历程,谈谈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与时俱进的。

李晓鹏: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展的统筹和协调,把握总体布局。革命时期,党在以军事为中心工作的同时,还号召做好包括经济建设、文化、统战等在内的各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处理好“十大关系”。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把握总体布局,正确处理重大关系,必将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顾小平:从毛泽东的“弹钢琴”思想,到邓小平的“两手”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论一脉相承。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协调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科学研判,充分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

沈水生:“统筹兼顾”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是我们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一方法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做好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政府与市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重大关系的协调发展,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结合新的实际,对“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的新发展,有针对性地深化和丰富了其内涵,保持和增强了其指导性。

海波:协调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要聚焦发展短板、聚焦群众实际获得感,自觉地将协调发展理念融贯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驰而不息抓扶贫,就扶贫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的新思想,生动鲜明、全面集中展现了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为我们理顺发展关系、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尤占海:协调发展是发展理念在坚持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关系,80年代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目标,90年代提出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继续推进“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都是协调发展的体现。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李晓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科技、国防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是,我国仍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协调发展的理念下好全国一盘棋,重点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以及国家软硬实力等的协调发展。我们应积极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从速度型增长转变到质量型增长,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形成创新型发展模式,由聚焦主业转变为围绕主业不断探讨上下游产业的可能性。

顾小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通过走协调发展的道路,统筹推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缺,一步都不能慢。

沈水生:小康社会不是局部的、单方面的小康,而是包括城镇和农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全面的小康,是全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小康,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决定的,由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的。对照这一宏伟目标来看,目前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短板主要在部分的农村,中西部地区,社会和文化、生态领域。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就必须在发展城镇的同时推动农村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推动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社会和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海波: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例,脱贫攻坚战自去年打响以来,圆满完成了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的目标,充分说明只要做到协调发展,就一定能够补齐补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协调发展不仅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部署,更是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都必须坚持贯彻的理念遵循。

尤占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而协调发展就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要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仗,要诀之一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践行协调发展新理念,统筹兼顾、综合并举、补齐短板、缩小差距。

学习时报:如何理解“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李晓鹏:发展离不开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同样协调可以促进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既要依靠协调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追求发展的协调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既要全面考量发展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又要基于实际和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做到有所侧重。发展有短板,也意味着发展有潜力,协调就是要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变不利为有利,变弱项为强项。

顾小平:协调发展就是要保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政府与市场、国内国外等重大关系在总体上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自我应变、自我完善,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致力于缩小各领域差距,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协调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尤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始终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尊重差异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效率贡献,追求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有效互补。

沈水生:协调是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协调既是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要实现的目标状态、评价发展结果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发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抓住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抓住矛盾的次要方面。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要采取措施手段去解决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平衡的状态。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形成的平衡状态会由于新的矛盾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发展。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现实中存在的短板。短板问题就是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解决短板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平衡状态,实现发展。

海波: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发展目标与实现手段的有益、有力统合。“有益统合”是指在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和受益程度作为我们判断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的根本标准。如城乡统筹,有的地方把村里人都集中迁到城里去,就业教育及基本生活保障又跟不上,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就不高,弄不好还会形成贫民窟,影响社会稳定。与其如此,还不如扎扎实实搞农村小康建设。“有力统合”就是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判明存在的短板,明确补齐短板的路径、办法和措施。

尤占海:协调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中的科学运用。协调,就是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要把握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打破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协调来实现。打破平衡必须重点突破,实现相对平衡必须兼顾全面、整体推进。

学习时报:协调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请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谈谈我国目前存在的制约协调发展的因素。

李晓鹏:协调发展,在于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做好各方面的动态平衡。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一是社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随着收入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增大,这些方面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供给不足、布局不平衡。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发展后劲相对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四是经济结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传统产业经济运行效率低,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五是居民之间、企业之间发展机会还不尽平等,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顾小平: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从城乡区域协调看,乡村和小城镇是短板;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看,地下设施是短板;从城乡空间特色塑造看,文化内涵是短板;从住房条件改善看,城镇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户是短板。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加快把“短板”补上,“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深。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沈水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目标。目前,在这些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016年,全国农民工2.82亿人,其中跨乡镇外出农民工1.69亿人,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约5500万人,但大多数农民工尚未参加就业地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更未实现市民化,仍然处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双向流动的“候鸟”状态。只有成功完成将大部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二三产业工人、转移成为城镇市民这一历史任务,才能解决农村人均资源少、自身发展力量不足的问题,才能解决农民工难以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海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协调发展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要把发展中的不平衡等问题协调理顺,人们的主观世界要来一次大的解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做大,也协调带动了民生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会自动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的问题。人们的收入增加了,诉求也增多了,获得感反而下降了。这是制约我国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亟待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尽快建立起一套衡量人民群众实际获得感的指标体系。

尤占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把现状和目标对照起来,就能找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我国目前存在的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区域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公共品供给不公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突出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精神文明建设中“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等。这些发展中的短板,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补齐。

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了哪些举措确保“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的发展”?

李晓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持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设立雄安新区。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增加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实施“互联网+”。在促进软硬实力协调发展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快文化改革,改变软实力落后于硬实力的局面。

顾小平:党中央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注重推动各领域事业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互动并进?只有统筹协调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深度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沈水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道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决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围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从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历史任务将会成功完成,这将有力地促进协调发展。

海波:党中央用新发展理念部署“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在发展目标上,既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又要求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发展方略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等方面做到全方位精准。在发展着力点上,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路径,打出组合拳。在组织保障上,充分发挥省市县乡村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强化保障措施。

尤占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和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走协调发展道路,协调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顶层设计,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制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等。二是全面推进,选择正确的基本路径,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如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三是强化督查,党中央、国务院对贯彻落实环境保护、“三去一降一补”等情况进行最严格的督查,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