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加快创新转型 实现动能转换

齐全胜 李春滨

2017年06月21日08:15    来源:学习时报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发展环境发生的变化,既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也不能在经济承受下行压力时无所作为,而应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迎难而上,通过推动创新转型实现动能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创新转型、动能转换面临的挑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动能转换,是国家的战略选择,是各地区、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应当结合实际自觉努力的方向。因此,必须树立问题导向,明确加快创新转型、动能转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发展惯性需破除。长期以来,资源损耗大、环境污染重、劳动生产率偏低、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是我国不少行业的明显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此类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但与创新转型的难度相比,不少企业基于现实可行性和利益考虑,往往仍倾向于维持现有发展模式,只在创新转型上小打小闹,不敢有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勇气和作为。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也只拘泥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在服务和管理上导向不够有力,或者出现政策取向相矛盾的现象。

创新难度需克服。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创新才能开辟崭新的局面。创新要力争成功,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有试错的过程、需要冒风险,必须承受失败、付出代价。很多企业未必有勇气或有实力进行创新,尤其当现有发展模式还能维持生存、市场协同企业分担创新风险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还不够畅通、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还不够有力时,企业就更难迈出创新转型的步伐。

利益调整需正视。创新转型、动能转换,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全社会都有大利、整体之利和长远之利,但就短时、局部和某些群体来说,又不免有利益调整和损失。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广大员工和全社会看清改革创新之利,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能够忍受阵痛、积极投身加快创新转型的行动。当然,推进改革创新也应注重必要的利益协调和兼顾,尽可能减少利益调整造成人们心理的波动,保护和提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产业生态需构建。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动能的转换是系统工程,有赖于良好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分工细化、集聚发展、联动合作有助于不同企业扬长避短、合作互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有助于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动能的产生。提高创新能力要防止仅着眼于提升单个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能力,还需在产业链的构建、产业生态的营造上下功夫,做好基础性工作。

市场环境需改善。改善创新转型、动能转换的市场环境,关键是创造性劳动和成果、知识产权能够依法得到严格、有效的保护。只有营造诚信、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新型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可能快速、广泛地覆盖市场,与需求对接,使效益生成、价值实现,促进创新实践的良性循环。

领军企业需带头。创新转型、动能转换需要千军万马共同发力,其中领军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制造业企业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总结和推广领军企业创新转型的成功经验,支持研究和帮助解决包括降低企业运营负担和成本、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推动领军企业为带动创新转型、动能转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土壤需培育。创新转型、动能转换需要制度激励和保障,同时也应重视文化土壤、价值导向的深层影响。因此,在全社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媒体舆论引导等方面,需要坚持倡导实业兴国、创新兴业,弘扬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增强创新转型支撑力量。

政府能力需提升。创新转型、动能转换既要求市场主体奋发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有效作为。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搭好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加强改进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工作取得更多成效,并加强工作措施的督促落实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

把握关键领域,加快创新转型和动能转换

以大型企业带动,以双创夯实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应强化包括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科技、制造企业在创新转型、动能转换中的领军带头作用。同时,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以大量微小创新积聚巨量发展动能。大企业的创新对全社会企业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对大企业的创新能够起到支撑和协同作用。

以战略工程牵引,以市场机制运行。创新行为主要应由广大市场主体自主进行,或者说由市场主体在国家规划和政策引导下进行。但国家组织若干战略工程项目的作用不可替代。也就是说,既发挥国家强有力主导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增强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成果开发和运用,提高工程实施效率和辐射效益。这是加快创新转型、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以新供给带动新需求,以新需求支撑新供给。首先,新供给需要创意和构想,这源于市场主体对潜在需求的深层洞察。其次,将创意和构想转化为新产品需要新技术的支撑,这就构成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再次,新产品在拓展和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与新需求有效对接,并在对接新需求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总之,新动能产生的过程,应当成为打造新供给与培育新需求须臾不分、合拍联动的过程。

提升衔接旧动能,拓展培育新动能。所谓旧动能是传统供给与传统需求相对接所形成的动能,只要传统需求存在,就不应简单否定和放弃相应的传统供给,但应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供给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经过改造提升的旧动能也是新动能的组成部分。同时,面向未来,培育具有开创性的全新供给。对新供给、新动能重在培育,一旦萌发有潜力的种子,企业要及时做大、政府要及时帮扶,一鼓作气巩固研发成果、扩大市场覆盖。

提高人力素质,强化人才激励。创新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极大发挥各层次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人力资源充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这对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和全员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素质和敬业诚信素质。强化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激励科研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企业家人才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细化中小市镇产业分工。首先,在现有特大型中心城市发挥作用基础上,在全国不同区域,进一步形成若干综合功能不断增强的教育、科研和经济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其次,各地方要依托中心城市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和支柱产业,经过市场选择、梯次发展细化分工的次支柱产业,形成诸多具有特色支柱产业、辐射国内外市场,同时又具有良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加快各区域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转型,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以调控减阻力,以服务增动力。一是削减和化解企业创新转型、轻装上阵面临的阻力和制约因素,包括削减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过高债务、冗员等。二是以创新政府服务增动力。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为全社会力量投入创新转型增添动力,包括完善创新发展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和共享平台,加强社会中介服务和行业组织培育,完善投融资、风险投资体系,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用好补贴政策,完善人才和成果奖励制度,实施政府购买等促进消费、拉动需求的政策等。

整体贯彻新理念,全面挖掘新动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协调发展方面,要以创新供给、释放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两个文明建设、军民融合中蕴含的大需求;绿色发展方面,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新型环保技术,推动低碳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产业,以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开放发展方面,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通过引进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又通过走出去输出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共享发展方面,要运用市场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培育新型社会服务组织,提高财政投入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共享拉动新供给活跃、新需求放大和新动能生成。

(作者均为中央党校厅局班学员,齐全胜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李春滨系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卷烟销售公司总经理)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