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肖卜文

2017年06月15日13:36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多次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基因等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指引性的重要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怎么看”的问题作了历史性的正本清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也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文,要求“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深沉而牢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繁衍与延续,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遗传与演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深层文化根源。可以说,没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母体,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自信,首先就来自于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自觉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开出独特而炫丽的花朵。根深才能叶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不竭源泉和丰厚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坚韧而鲜活。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培育和形成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形成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中华人文精神。这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为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光大。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的精气神的强大支撑。在当代中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的优秀精神基因一脉相承、一体同构。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使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提供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广阔而辉煌。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老文明,前三种文明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中华文明衰而再兴、一往无前。中华文化在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涅槃重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后,已经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彰显浓郁时代气息的崭新文化形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波澜壮阔、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接续前进的历史文化记录。从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相结合的视角,我们理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充满礼敬。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使之为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方案”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实习生、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