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习近平:“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10日14:47    来源:《内蒙古日报》

原标题:“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

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的致辞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的概念,是指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人均国民总收入难以突破中等收入水平的上限,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种状态。

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对国内外一些机构以及个人对中国发出谨慎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警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肯定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进一步发展的迫切性。

中等收入阶段:可能是希望的春天,也可能是失望的冬天

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跃进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国际经验,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是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时,摆在面前的可能有两条道路。恰如狄更斯《双城记》里所描绘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

一条是拉美式的道路。拉美一些国家,如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墨西哥、智利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后就出现了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的抗争此起彼伏等状况。阿根廷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但直到2014年,根据巴西官方统计数字,人均GDP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11345美元,仍没有突破联合国最新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标准。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高收入的门槛。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拉美国家普遍滞留时间超过了40年,其中阿根廷已有53年,目前仍然看不到走出“陷阱”的希望。

另一条是日韩式的道路。1968年日本的GDP总量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为1450美元,只排在世界的第20位。然而,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人均GDP继续高速增长,不仅在速度上大大快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稳定。1985年人均GDP为11465美元,突破了当时1.1万美元的标准线,平稳度过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韩国在1980年时人均GDP是1645美元,到1987年时超过3000美元,1995年韩国人均GDP就已达到了11469美元,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坚定信心: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不会”。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从此国际国内关于中国将落入“陷阱”的预言和怀疑声就此起彼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自信来自于实力。首先,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1979—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这样的速度也超越了经济起飞时期的亚洲“四小龙”。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7.7%和7.4%。中国GDP总量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仅为382元,2014年达到46629元,约合757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我国建立起了部门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加上内部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使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较强,发展回旋余地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其次,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并仍将带领我们乘风破浪。

无需扬鞭自奋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挑战,诸如出口空间缩小、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加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绝大多数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明确各自的边界,在资源配置方面,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是实现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发展方式基本上是“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借贷消费型增长模式,没有建立起民族产业,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吸收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我国一定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型,为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实现跨越需要创新和人才。“日新之谓盛德”,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贤才,国之宝也”,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一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会逐渐失去,在低端市场面临低收入国家的竞争压力;而受限于研发能力和人才资源,在中高端市场又很难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此时,实现跨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

实现跨越,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模式。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只注重财富增长,而忽略了财富分配,造成内需不旺和社会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指导思想和举措的良好贯彻实施,将会优化社会财富分配,造福于广大民众。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带领下,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国上下坚定信心,开拓创新,不断化解矛盾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杨慧兰)

(责编:实习生、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