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6年08月22日08:2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脱贫工作做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并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找准路子既要找到普遍致贫的原因,也要每一人、每一户、每一村进行具体分析,辩证把关。既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为何要扶”的问题,促进脱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扶贫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工作思想的不断深化与创新,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从个体和整体角度来推动扶贫脱贫工作的辩证思维,也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体现和深刻诠释。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时不我待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进行扶贫脱贫,是党执政宗旨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进行扶贫脱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达到4329万、2339万、1650万和1232万。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不少群众贫困程度还很深。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扶贫工作将不得不面对“最后一群人”的问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是有效扶贫脱贫的需要。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对于不同的贫困人群、不同贫困人口,实施不同的扶贫脱贫措施,才能更加有效。给人“鱼”总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受益终生。扶贫脱贫绝不是给“一只羊”或“几袋面”的问题,那是救济而不是扶贫,找不对“穷根”甚至可能形成“扶贫依赖症”。有媒体报道,有些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政策好了、力度大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依赖症”:部分农民“等靠要”观念开始抬头,脱贫的主动性降低了,致富的依赖性增强了;更有甚者,就连日常生活,也指望政府救济、补贴,隔三岔五到基层政府要钱。贫困户净吃净落,等着领钱绝不是有效扶贫脱贫。进行有效扶贫脱贫,就要针对性地找准其贫困的原因,给予其脱贫致富的渠道、方法,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变“输血”为“造血”。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就需要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扶贫的要害在于找对贫困的原因,只有找对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不同地区、不同村镇、不同家庭以及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致贫原因。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分析,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入村入户,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精准归类。比如,由于地区交通等客观条件太差以及自然灾害致贫,可以通过搬迁、补贴等方式解决;由于医疗费用致贫,则要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以解决;由于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则要通过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给予保障。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实现精准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脱贫对象身上。在实践也逐步形成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重大举措与渠道。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切实理清贫困群体和贫困住户“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以及应该“给予什么”“给予多少”等基础问题,避免“千村一面”“前户一面”“费力不讨好”的现象。总体而言,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进行扶贫脱贫,实现精准,仍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发力:
首先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施治。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贫困人群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样就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其次要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最后还要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不是包袱,要给予政策、赋予观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完全可以加快发展。
(执笔人:韩鹏)
相关专题 |
· 《学习论理》——内蒙古日报理论专栏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