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找寻繁荣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公方彬

2017年05月18日15:47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4月上

原标题:政治观视野里的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阶段,且有继续上升势头,这几乎没有哪种外部力量能够遏制和改变。但有一个自身因素或问题需要关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文化自信及其内含的创新能力。所以,中国必须在继续强化“硬实力”的同时,努力提升“软实力”,即建设文化大国强国。

哪些因素影响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并列,充分反映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折射出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不断克服矛盾问题,不断推进的结果,因而,需要弄清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文化自信。

第一,政治自信影响和决定着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包含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当我们拥有强烈的政治自信,就会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就会以更大的宽容包容接纳创新成果。

第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着文化自信。这一点对于弱小的国家民族不突出,对于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尤其对于确立了伟大奋斗目标的中国,必然突显而出。中国是文明古国,并且是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切断的国家,这为文化自信做了很好的奠基,但这种文化自信并非天然地存在于文明进程中的每个阶段。

第三,文化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影响着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离不开整个民族发展中产生的文化成果,但更主要的或更根本的还是看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只有存量,没有增量,只有古人创造的文化成果,而没有当代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

第四,文化品质与民族奋斗目标的匹配度影响着文化自信。国家因大小强弱而形成世界排序,也由此区分出领导性国家和追随性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原本就不具备领导能力也不想领导世界,其未必有强烈的文化创新冲动,甚至可能采取“拿来主义”。

第五,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能力和被接受度影响着文化自信。“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但能否真正为世界所接受,最终要看效果和结果。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不再关着国门看世界,普通人也能够走向世界,再加上信息高速公路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位置与状态十分清楚。

第六,传统文化萃取与民众认知认同影响着文化自信。西方学者亨廷顿认为,“每一种文明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在书写自家的历史时,都仿佛在编写人类核心剧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有时也源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历史久远的民族必然会生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又会塑造出一种民族文化性格,要重树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从传统文化中萃取营养,并与时代对接,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影响着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的动力

中国正在进入繁荣现代文化的开启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具备了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能力。随着中国大国目标和道路的确立,我们要真正走上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的道路。

一是中国崛起于世界,生成强大的文化创新内驱力。世界文化史证明,每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要找到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引导力和路径,或者说要崛起于世界,必须在超越自我的同时超越世界,必须实现思想文化的巨大突破。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全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由此而内生出最强劲、最持久的文化创新动力。

二是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繁荣文化奠定了政治基础。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党中央把繁荣文化突出出来,注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三是人文生态优化为文化生长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土壤和条件。中国的人文传统充斥着“官本位”思想,这深刻地塑造了民族的人文性格和价值取向,既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重点必不在科学技术,甚至不是人文思想,而是八股文、做官术。若不改变这种人文基础和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是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包容度、融合度有利于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一定意义上,一次次的文化融入,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走向的同时,也改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既然如此,我们在深度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在把文化包容弘扬发挥好的同时,又能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超越和突破。

繁荣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在指导思想、战略路径和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概括起来,应确立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根本目标及其要求,立足于民族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遵循文化建设基本规律,繁荣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巩固和提升中华文化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的能力要求,筹划和设计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文化繁荣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相对应,并互为支撑,互为动力。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战略路径便清晰起来。清晰的战略路径必然需要认识战略本身。战略决定策略,有效的策略必定产生于正确的战略。同时,战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实施方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路径选择,有两个方面特别需要强调。一个是战略重点应着力于政策措施,还要引领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前者重在文化产业规划,确立着重点和发展阶段,后者重在构建大国文化品质,比如文化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所处在战略地位及其变化,突出民族传统文化或政治文化,乃至普遍意义的人类文化,等等。另一个是把握和遵循文化成长规律。遵循文化成长内在规律,文化就会快速成长,反之则亦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遵循的是不同的规律,经济建设可以因为一个经济政策或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实现爆发式增长,文化建设却无法实现爆发式增长,必须加强基础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与此同时,还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科学的价值坐标和评价系统。

每个民族都会产生民族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一旦成熟反过来会塑造一个民族,这就形成了民族文化性格。一个民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走这条路而不是走那条路,与文化传统或文化性格高度关联,所以,文化建设不能放弃创新,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基于上述认识,选择文化建设的战略路径,有几个方面需要强调。

一是由“厚古薄今”转向厚古厚今厚未来,突出厚未来。中国一方面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因近现代的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造就了借助古人找自信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政治上“不忘初心”,着力弄清我们从哪里来,以此决定向哪里去,是正确的做法。但文化上过度向后看,很容易产成抑制创新心理。总是讲“俺祖上如何来着”,也容易弱化当下的文化创新力和自信心。所以强当下、强未来,对于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很重要,也很必要。

二是针对欧美出现保守主义动向,要努力在占领政治制高点的同时占领文化制高点。欧美国家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保守主义,这给世界带来不确定因素,但换个角度看问题,恰恰给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有利于中国更快速地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发挥引领作用。如果我们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实现政治突破的同时,文化上发力,一定能够取得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三是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化政策导向,借助经济硬实力推动文化输出。更新什么观念?突出文化对抗还是文化合作?我们需要在这些问题上实现突破,即与西方大国进行更加广泛而又深入的文化合作,在过程中提升话语权和主导力。至于价值观上的突破,除了上面已经谈到的,还要强调的是引导文化界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培养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那么,有哪些重点工作应着力开展?

第一,确立“开创文明”的新政治观,为文化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担着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大目标需要大思想理论的支撑,正是因此而一再提倡思想理论创新,并且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这集中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只要我们把“开创文明”的新政治观注入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就拥有了科学指导,也就能够成为现实。

第二,廓清文化内涵,找到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就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政治,尽管文化不可能脱离政治,政治成果也会化作文化成果。这里强调的是正确处理政治上的一元性与文化上的多元性的关系。

第三,以政治自信提升宽容包容度,提升政府主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制度优势实质上是政治优势。政治安全和制度稳定也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四,以文化启蒙推动和提升文化品质。文化启蒙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塑造大国胸怀或大国国民。中国创新文化崛起必须高起点、大境界、宽视野,这有赖于现代文化的启蒙。切实弄清文化内含的科学精神、人生意义、大国崛起的本质,对于我们提升文化品质,支撑中国崛起至关重要。

第五,设计和优化国家级文化项目,成就时代性、指标性文化成果。大时代需要大思想和大文化来彰显,同时,大思想大文化成果又能激励和引领社会。大思想成果与大文化成果的产生方式有所不同,大思想成果不会产生于集团作业,只能是大思想家的劳动结晶,但大文化成果却可以来自于集团作战,因而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第六,以有力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富于号召力的思想和文化大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既需要大文化成果来表现,同时也需要有标志性的人物来彰显,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责编:万鹏、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