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评精粹

对机关“巧官”更需“巧治”

江文

2017年05月17日15: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孟祥夫文章《机关里的“巧官”,得治!》。文章指出,“巧宦”误事,甚至误国,一直以来,党内是容不下“巧官”的。(5月16日《 人民日报》)

仔细梳理一下,不难发现,机关里的“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外,他们不愿担当,遇事要么“绕着走”,要么“打太极”“踢皮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内,他们则如“川剧变脸”,尤其善于揣摩领导意图,一切按上级脸色行事,甚至以领导喜好为个人喜好,唯恐在领导面前做错事、“翻了船”。

看到机关里的“巧官”,笔者不由得想到了近日被网络痛批的“墙头草”干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近日在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讲述一个同志在他的二度“提醒”下,害怕悖逆领导“意思”,只看领导“眼神”,不管客观实际,不敢坚持己见,在大反转之后又立即“向右转”的“唯领导是从”的例子。“墙头草”干部和“巧官”在拼命取悦领导干部上,在唯上不唯实方面,确确实实是多么相似。如果不治理他们,官场风气就会被严重破坏。

笔者认为,对机关“巧官”,一定要“巧治”。具体说来,就是对“巧官”一是坚决不能用。所有的“巧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立场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模棱两可,发言不讲原则只看谁的官位高,办事不求真理只看谁的名气更大,见风使舵,随声附和。对这样的领导干部,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坚决不用。不用他们,就让他们溜须拍马、讨好权贵目的落空。这对防止官员向“巧官”蜕变,肯定也是大有益处的。

对“巧官”二是要通过严格考核,铲除生存的土壤。“巧官”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是信口开河,是耍嘴皮子。这样的官员如果考核评估一旦动真碰硬,就原形毕露。就暴露出不敢担当,不履职尽责的嘴脸来了。因此各级党委要彻底治理机关的“巧官”,就必须对领导干部严格考核,把每一个领导干部实绩公之于众,这无疑是铲除了“巧官”的生存土壤,让他们现了原形,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对“巧官”三是要利用群众评价来倒逼。众所周知,“巧官”们的为官哲学是“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他们在领导干部面前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在老百姓面前是趾高气扬,是不屑一顾。各级党委在干部的考核评估、评优晋级过程中,对干部称职不称职、提拔不提拔等问题,要让最底层的群众有话语权、决定权,这是打“巧官”一个措手不及,对铲除“巧官”生存的土壤,应该是有效果的。

治“巧官”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用“巧办法”去“巧治”,这样才真正打在“巧官”的七寸上,让“巧官”慢慢在官场销声匿迹。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