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困惑与破解

学习出版社社长 董俊山

2017年05月15日20: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球治理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公民群体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的形成,加快全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的进程,从而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和道德引导力、化解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全球机制”和“全球体系”。

当今时代,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变革变动之中,各国往往被迫站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关键当口:要战争还是要和平,要对抗还是要合作,要贫穷还是要发展,要封闭还是要开放,要独占还是要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针对全球治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命题和时代使命,既确立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总布局、总路径,又指明了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大趋势、大潮流、大方向,为开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制定了行动纲领,贡献了中国方案。

显而易见,关于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样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内外还存在着某种模糊认识和困惑心态,以致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回答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只有深入研究、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外交实践和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才能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国际形势判断和外交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姿态推动实现我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升级换代,才能使各国政府和人民尽快达成广泛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转轨换型。

海内外顾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由可能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国家利益的阻碍,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利益是永恒的,友好是暂时的,每个国家外交决策和选择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轴心、为转移、为依归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是困难的;

二是国家实力的阻碍,认为人类社会如同动物世界一样,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各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能靠实力说话、靠实力较量、靠国力决定,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影响世界各国对外关系发展;

三是意识形态的阻碍,认为冷战结束了,但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十分激烈,民族国家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各不相同,这种意识形态的撕裂短期内无法减少、消除和弥和;

四是治理能力的阻碍,认为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具有最高权威的立法机构和执法体系,即使某些国家达成了默契和一致的解决方案,也难以让所有国家自觉自愿、不折不扣地信守执行,最终可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

五是历史因素的阻碍,认为许多国家之间在历史交往中积累了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和感情纠葛,深层次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一时难以缓解化解,种族纠纷、教派之争、权力内斗都会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造成严峻威胁。

面对这些看似十分充足的理由,我们不禁要问:时至今日,人类到底是否属于本源相同、性质相同、特征相同的生命系统?各国是否属于相互依存、彼此相处、经常往来、长期共事的国际社会大家庭成员?各国人民作为同类生命系统和国际社会大家庭成员是否应该具有普遍适用的共同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和人文关怀?代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政府或政治家面对全球性问题挑战是否应该排除各种障碍,采取一致行动,形成共同应对挑战的共识和认同?在全球治理格局新调整和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的进程中是否需要明确清晰地描绘一个世界各国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美好愿景?质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要的、可能的、现实的,还是一厢情愿、空中楼阁、异想天开?

一、热忱憧憬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目标愿景,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现实与理想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时空概念。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进而指导和指引现实。现实孕育与催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前提,提供客观依据。目标愿景是人类社会从现实出发,通过实践活动的环节和过程,最终要达到的理想彼岸。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在阶级和国家没产生之前,人类社会不存在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国际体系问题。如果从最早出现国家的奴隶社会开始计算,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性质和方式经历了五个时代,形成了五个版本。

1.0版,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状态,世界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国与国之间关系大都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呈现出分散生存、孤立发展、盲目扩张、自发调节的特征。

2.0版,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西方列强凭借掌握的科技、经济、军事等实力,实行殖民主义,向世界五大洲各地各国延伸和侵略,呈现出实力说话、实力扩张、实力统治的特征。

3.0版,人类社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殖民主义更加猖獗,两次爆发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俄国等一大批国家揭起社会主义革命热潮,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世界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呈现出列强争霸、军事扩张、战争频发同殖民地反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革命运动并行的特征。

4.0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进入冷战时期,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依据意识形态性质隶属于不同政治阵营,呈现出对抗、对立、对峙和隔离、隔绝、隔阂的特征。

5.0版,伴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人类社会进入后冷战时期,两大政治阵营被突破、东西德隔离墙被推倒,美国成为世界唯一霸主,美欧、美日等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同盟更加巩固和壮大,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开始探索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新方向新模式,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特征。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中央,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迅猛发展带动着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强力推动传统国际关系向现代全球治理转变,着手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必然选择,需要倡导和打造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升级版6.0——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演进的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剖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密码,破解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全球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图谱,集中体现了当今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建设和平安宁、快乐幸福家园的深切渴望,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美好未来前景的宏伟构想和发展蓝图。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有助于克服和解决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牢牢占据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达到人类道德思维的巅峰,国家覆盖面最广、民族覆盖率最高、人群受益数最多,揭示了全人类拥有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和共同前程。因而是最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理想性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接受,使之成为开展对外交往、处理国际事务、促进全球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最高行动原则,指引人类社会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更高类型的全球治理形态。

二、全面理解原则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本质内涵,努力推动全球治理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发展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更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只有坚持奉行人类社会创造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普遍适用的全球观、国家观、价值观、文明观,才能真正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确保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沿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正确方向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我们必须深深懂得: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打造全球治理体系6.0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共同价值为支撑、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共同安全为基石、以交流互鉴为桥梁,推动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改进创新,努力建设共生共荣、公正合理、互惠互利、幸福安宁、绿色环保的人类新家园。

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真诚呼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世界全人类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

坚持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人类和平发展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既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正当权益,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妥善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各国和平发展、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满足各国人民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

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就是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反对和制止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具有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坚持以共同价值为支撑,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牢牢占据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促使世界各国接受全球治理的共同理念、方向、原则和体制,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聚而不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人类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坚持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利益的一致性,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选择上寻找最大公约数,在维护和拓展各自正当国家利益的同时,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既承认人类共同利益是客观存在,又承认各国国情的复杂性多样性,接受各国利益的差别性不平衡性,在解决矛盾冲突时服从服务于人类共同利益。

坚持以共同安全为基石,就是要牢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增进各国互信与协作,扩大全球生活的共同视域和互动空间,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采取共同行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安全难题,化解危机挑战,构筑安全屏障,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坚持以交流互鉴为桥梁,就是要尊重不同地理区域、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的国家文明特质,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利益,实现不同文明共同繁荣发展。清醒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通过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流融合,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国家文明水平,增强人民友好往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反对鼓吹“文明冲突论”或“文明优越论”。

总之,世界共性与民族个性、全球化与归属感并不构成绝对分裂和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人类文明体系的有机构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三、科学把握必然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客观逻辑,始终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今天,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国家、人类每个领域、地球每个角落,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创新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立体展开、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是人类创造新型文明的重要阶梯。

毫无疑问,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正在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国际事务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日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目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机遇与挑战同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存、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并行,各种国际思潮和政治力量深度博弈和较量将是长期化、复杂化的全球性态势。

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为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合理、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国际社会大家共同的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公认的原则,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正确主张正在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人类社会开始对国家观念进行更新和升级,淘汰那些不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国际政治观念,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基础上树立起一种崭新的全球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人类社会发展不是直线运动,也没有那么单一、纯粹的形态,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催生着一个崭新世界即将出现,倒逼着全球治理的升级,呼唤着人类国家观念的转变。人类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走过了70年的曲折历程,社会文明形态发生了巨大飞跃,人类在重大领域即信息科学、资源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变革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强大动力。这是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超越工业革命形成的国际关系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伟大开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代国际交往发展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和意识正在不断的强化深化细化,克服和战胜困扰和干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长、增加和增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不断积累和沉淀着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强壮的因子和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真实而有效地引导和指导着各国理性客观地判断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的走势和走向,日益成为弘扬人类核心价值观、维护世界公平正义、推动人类团结进步事业的精神支撑和心灵共鸣。

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威胁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无论一个人身处何国、信仰什么、是否愿意,世界各国都已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唇齿相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绝非一日之功,更难凭一国之力,既不会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呼百应,一往无前。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应该充分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历史责任、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积极投身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进程,积极主动而又循序渐进地持续不断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治理方向、变革全球治理体制,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共同研究磋商,坚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捕捉机遇、共商共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步骤,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点到面,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四、自觉遵循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律,不断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人类世界是由民族、国家、群体构成的完整体系,全球治理是由各民族、各国家、各群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遍期待,更是世界大国应该承担的全球责任和国际义务。人类共同的命运,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共同掌握。人类共同的利益,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共同实现。人类共同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对、共同行动。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担当、共同履行。人类共同的使命,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完成。只有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同努力,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才能大有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才能大有希望。

全球治理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公民群体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的形成,加快全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的进程,从而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和道德引导力、化解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全球机制”和“全球体系”。如今,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贸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盟、东盟、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级各类各种具有协调磋商、协同发展功能的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数量众多、覆盖广泛,体制机制十分灵活,行业专业十分丰富,推动全球治理更加现代化、合理化、科学化、法治化。如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设立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协调沟通磋商管道,有效发挥强大功能作用,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可怕境地。

联合国是当代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集中各方智慧研究制定的联合国宪章,搭建了现代国际秩序架构,确立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开展国际交往、提高全球治理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导。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表示:“联合国承载着人民的期望,肩负着许多重大使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挑战,需要联合国广大会员国携手努力。联合国要抓住和平和发展的主题,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零和思维已经过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推动全球治理概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全球治理实践取得空前进展。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以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为主旨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决议,安理会两次一致通过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和有约束力的2020年后气候变化协议,伊朗核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事实表明,全球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日趋形成并开始走上成熟成功之路。

1968年,年近八旬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进行“展望二十一世纪”对话时,这样反省西方政治传统:“自从罗马帝国解体以来,西方的政治并没有致力于重建统一,而是破坏性地企图阻止统一。”他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上,中国应该当仁不让发挥主体、主导、主力作用,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全球规则制定提供创新思路、模式和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从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到派往热点地区国际维和部队尽职履责,从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到赶赴尼泊尔强震地区救援解困,从宣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到成功主办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分享中国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中国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中国首次全面阐释我国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中国印记。实践证明,谁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旗帜,占领全球道义的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人心,发挥领导力和影响力,领航人类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时提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要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切实做到既敢于进取、善于作为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简而言之,中国应该持续向国际社会传递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努力为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新秩序新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党委中心组学习》2017年02期)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