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评最差”倒逼出“好服务”

孔德柱

2017年05月09日14:3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据报道,重庆市南川区将多个承担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的评价权交给群众,不评“最优”评“最差”。上榜科室不仅要在当地新闻媒体曝光,主要负责人还将接受戒勉谈话,甚至面临调整岗位乃至免职。(5月7日《云南日报》)

众所周知,评奖评优是为激励单位和干部职工,增强干劲,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采取正面评价的一种常规方法和手段。诸如在机关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年终评比;在学校有“优秀标兵、三好学生”的综合测评;在支部有“优秀团员、优秀党员”的表彰活动等等。

然而,评奖评优的激励作用却很有限,毕竟不是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在评比区域范围内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反而容易让一部分缺乏干劲的“慵懒散”干部滋生不思进取的“混日子”思想。时下有些机关干部把“甘居中游”当作为人处事的“秘诀”,奉行“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处世哲学,不愿主动担当,满足于“凑合”,习惯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其实,相比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正面评价,重庆市南川区反其道而行“评最差”才具“威慑力”。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里,评奖评优是针对少数人的“锦上添花”,有了固然很好,没有也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和损失。反之,则天差地别。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增加了被淘汰的风险和可能,机关单位也不例外。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一旦被服务对象评为“最差”,即将面临登报曝光,单位主要负责人将被约谈,甚至面临调整,这是一种有形的外在压力,相信谁也不愿落个“最差个人”的“形象标签”。

“评最差”倒逼出“好服务”。换个思路,变评“最优”为评“最差”,简单的一字之变,却让制度“长牙”,评价“生威”,由“软”变“硬”,通过反向激励的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机制,倒逼窗口单位和党员干部,彻底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的思想和怕担责的态度。作为服务群众最为密切的窗口部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是一心为民、服务至上的公仆情怀,还是不思进取、慵懒散漫的“消极怠工”,群众无疑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把评价权交给群众,把正面评价的“指挥棒”变为反向激励的“紧箍咒”,一方面杜绝了“机关人评机关人”的自说自话,让评价更具“含金量”;另一方面强化评价结果媒体曝光、戒勉谈话、调整岗位乃至免职的评价的运用,让评价更具“威慑力”。

总而言之,服务好群众是党员干部的本分,面对那些占着位子既不“争先”也不“恐后”的慵懒干部,就该让“评最差”来倒逼出“好服务”,擦亮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

(责编:洪宇<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