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多用民意的“秤砣”称干部

卢骏骅

2017年05月05日14: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古人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选贤任能,多用民意的“秤砣”称一称干部,这是对民意的尊重,也更有利于科学、全面、准确地选好人、用对人。

民意的“秤砣”可辨贤佞。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优秀干部各有各的优点,而心系群众往往是“共性”;“问题干部”各有各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常常是“通病”。“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如何对待群众、服务群众,是检验干部的一杆标尺,也是为政用权的一条醒目分野线。正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干部对待群众、服务群众能力够不够、观念新不新、作风实不实、业绩优不优,他们才最有发言权。将民意作为干部升迁、降级、任命、免职的有效关口之一,可以帮助组织部门准确、快速的发现那些对群众有感情、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将堪当大任的好干部及时挖掘出来合理使用;剔除华而不实者,防止“带病提拔”,对存在问题苗头的干部敲响警钟,治病救人。

民意的“秤砣”可强监督。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把民意的“秤砣”作为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可以把那些长期不下基层不接地气,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干部“称”出来;可以把那些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的干部“称”出来;可以把那些将主观意愿强加到百姓身上,搞“惠民举措”、“民心工程”却名不副实的干部“称”出来。通过人民群众的监督,从制度上增强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进而促使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坚持从群众出发,主动了解群众的疾苦和艰辛,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放弃文字上钻营和关系上奋斗,牢记宗旨,对百姓长存敬畏之心,成为用行动能挑起民意“秤砣”的干部,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让群众得福祉。

民意的“秤砣”可巩基础。一心为公,则立身正;一心为民,则事业兴。是不是选择并站稳了群众立场,不仅折射出干部的政治品质,更关乎干事创业的兴衰成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干部“不知百姓疾苦,难为国之良策”,居庙堂之高,不深入基层一线跟群众打成一片,就很难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也不能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民心向背,这就像泰坦失去了大地母亲般可怕。常用民意的“秤砣”称一称干部,有助于他们深入基层,打牢基础。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再到沈浩,无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只有真正的“看民意”,才能“解民忧”、才能“暖民心”、才能让我们的党永葆活力、不断前进,让我们的干部成就一番造福群众的事业,赢得流传久远的政声与口碑。

现实情况下,一个干部可以糊弄住少数领导,但要糊弄众多群众,不容易;一个干部在领导面前,可以作秀一时,但要在群众眼皮子底下长期显摆,就很难。所以,多用民意的“秤砣”来称一称干部,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面目,掂量出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实际分量。

(责编:洪宇<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