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添砖加瓦——记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

王虎学

2017年05月05日10:13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添砖加瓦

  韩庆祥,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出版著作《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能力本位》《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等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等6项。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毫无疑问,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就是这个群体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中央党校,作为一名学者,他致力于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挚爱并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他在每一领域的建树和成就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念,即“学哲学、用哲学”,都在印证一个真理即“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治学之道:“站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建理论之中国,坚持职称科研、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相统一”

  作为一名学者,韩庆祥深知科研之于一名教师教学的至关重要性,长期不懈地致力于他所钟爱的学术研究事业。

  在研究方向上,注重面向中国、一以贯之、聚焦一体。韩庆祥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党校要求和学术进展,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世界眼光来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他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地进行聚焦式研究,其研究方向具有始终如一的研究逻辑,克服了学界那种“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的尴尬现象。

  在治学特点上,注重继承发展、分析框架、建构为主。韩庆祥首先注重打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打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他常用“基石和大厦”的关系来说明。在他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是中央党校学者从事学术研究首要应打好的坚实基础,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根本基石。他常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一脉相承的血脉传统,我们的学术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应坚守好。只有在此基石上,才能与时俱进地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厦,大厦越高,越需要打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基石。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才能兴盛起来。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他善于确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且能破解问题的分析框架。从他的学术成果中,可以发现“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政治形态、学理形态、大众形态”“定位、定标、定法”“结构分析”“过程分析”“发挥优势、克服软肋、打牢支点”“一主二基”等分析框架。他的学术研究以建构为主,对错误思潮,他善于辨析,面对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他注重建构。他认为,只有建构起当代中国的核心理论,才能对错误思潮给以强有力的回击,否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科研境界上,坚持职称科研、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相统一。韩庆祥毫不避讳,到中央党校工作之初,目的很明确即评职称,他直言这是科研的初级阶段即“职称科研”。职称评上之后,他继续潜心问道研究学问,有了为学术而科研的冲动,这是“学术科研”,目标是扩大学术影响,确立学术地位,拥有学术话语权。由此便培养起他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他注重学术积累,能认真踏实研读相关经典文献,做好思想资源的积累工作。在此基础上,他注重学术创新,建构分析框架,力求形成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智库建设,中央党校成为25家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他在科研部又具体落实全校智库建设工作,所以他的科研便进一步向智库建设提升,简称“智库科研”,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即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在治学风格上,坚持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领发展。在科研中,韩庆祥形成了“用哲学思考问题,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导发展”的研究风格。他的专业背景是哲学,在学术上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哲学方法思考中国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递着时代精神;他还试图从哲学上为当代中国发展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在学术思想上,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观点。韩庆祥注重学术创新,力求提出具有原创性理论,积极为“干部培训、理论建设、思想引领、决策咨询”,为党和国家决策,为推进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竭尽心力,彰显思想力量。他先后提出了“实践生成论”“人学建构论”“能力本位论”“层级结构论”“话语体系论”。这些理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马克思开辟了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生成论”,强调人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过程中确立、完善、成为自己的,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和目的。于是他开始研究人学,建构“人学理论”,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由此成为我国人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人成其为人的根据,一是道德,二是能力,由此他便进一步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的能力问题,提出了“能力本位论”。他在研究中认识到,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一些人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深层障碍,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层级结构”有关,于是他创立了“社会层级结构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这就为认识社会结构和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广阔空间和思想资源,于是,韩庆祥便逻辑地进一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力求通过这一研究,建构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为教之道:“问题意识、哲学思维、思想力量,坚持政治、学理和大众相统一”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当然要从事教学。韩庆祥挚爱并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而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员们的尊重和好评。

  在教学特点上,他注重传道授业、思维方式、逻辑力量。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韩庆祥十分注重向学员传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之道,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向学员解疑释惑,提升学员的领导工作方法,注重在授课中展示逻辑的力量,让学员感受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重点上,他注重问题意识、学理分析、政治导向。在中央党校,学员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他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于是,韩庆祥注重学员关心的问题,针对学员关心的问题精准发力,进行学理分析,提供分析框架,从学术上进行政治引导。正如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所讲的那样,党校教师要学会“用学术讲政治”。

  在教学亮点上,他提出让概念有生活、让生活有概念、让历史有生命。从根本上而言,让概念有生活,是从抽象到具体,他要讲出概念的生活内涵来;让生活有概念,是从具体到抽象,他力求从活生生的时代和实践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让历史有生命,就是他力求让“死”的历史真正“活”起来,让“睡”的历史真正“醒”过来,让“躺”着的历史真正“站”起来,让历史真正从过去走向现在迈向未来。

  为政之道:“做人、做事、带团队,坚持发挥优势、克服短板和打牢支点相统一”

  韩庆祥从事的行政工作也是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做人上,坚守以道德做人,坚持以他人为中心。据我所知,韩庆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和哲学部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担任领导期间从不参与校内的科研、教学的评奖,始终坚持把教职员工的正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从所在部门获取个人利益。

  做事上,凭借能力做事,把职业当作事业。韩庆祥在工作岗位上竭尽心力,力求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他在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哲学教研部工作期间,部门的整体教学成绩、科研成绩与学科建设都有较大提升,团队建设也取得较大成绩,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在研究生院担任院长期间,他在食堂、澡堂、学堂建设方面成绩卓著,被学生们誉为“三堂主义”。

  带团队上,凝心聚力带团队,强调团队不是人数,而是人心。他用“公道厚道、正气和气、专业敬业、效率效果、团队团结”的共同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四个统一”的思路。一是坚持“重点、一般和全面”相统一。他注重从单位所存在的矛盾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且用重点带一般,注重两面性看问题。二是坚持“动力、平衡和治理”相统一。他用动力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平衡机制使各方面之间达到协调、平衡、和谐,用治理机制解决动力和平衡方面出现的问题。三是坚持“发挥优势、克服短板和打牢支点”相统一。他认为做事应遵循三句话铁律:发挥比较优势,克服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人要成功,首先应发挥比较优势,它影响“人生长度”;同时也要克服自身短板,它影响“人生高度”;还要打牢发展支点,它影响“人生厚度”。他尽力把教学、科研和管理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克服自身短板,把发挥优势和克服短板作为推进工作的支点。四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定位,就是搞清楚“一个单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定位决定应确立什么样的工作目标,这是“定标”;目标确定之后,运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去实现工作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是“定法”。

  韩庆祥在中央党校工作近三十年,长期以来,他始终如一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坚持“政治、学理和大众”相统一,努力树立“党校意识、党员意识、党性意识”,努力用好“三支笔”。他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成绩,就是他对中央党校校委和同事最好的回报。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