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到:

慎独慎微固根本

聂文婷

2017年04月28日07:35    来源:学习时报

慎独慎微,乃固本之方,是一份润物细无声的家风涵养。坚持做到慎独慎微,方能显人格,树家风。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慎独慎微,两者相伴而立,是入德之方,是自律之基,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的时代要求。

不因小事小节而搞特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注重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管起,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抵制特权的防护网。领导干部,身份固然特殊,但切不可因此而“特殊”了做人做事的格调。这种“特殊”,往往就发生在“举手而为”的小事情上。在小事小节上搞特殊,最容易滑入“我们不一样”的轨道。殊不知,所谓“我们不一样”,就是心中无纪律,家中无规矩。

习仲勋教育子女不要搞任何特殊,要小事当慎,小节当拘。女儿齐桥桥小学毕业升初中时,报考了北京一○一中学和河北北京中学。由于一○一中学学风很好,齐桥桥很想上,但她的成绩却比一○一中学的录取线差了0.5分。习仲勋试探地问:“要不要我去打个招呼?”齐桥桥知道父亲最讨厌搞特殊,看似在征求她的意见,实际上是在考验她,更不会为她说情,于是,她明确地回答:“考上哪儿就去哪儿。”齐桥桥在河北北京中学读书期间,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一站路程,但习仲勋仍然坚持让她吃住在学校,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保持平民本色。那时,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而习姓又很少见,很容易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联想到习桥桥就是习仲勋副总理的女儿。因此,为了避免女儿在学校里被特殊化,习仲勋就让女儿改随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齐桥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说:“父亲不会为我们讲话。”简单几个字,却真实道出了领导干部在家事上做到慎独慎微的价值所在。在这里,不为子女说话,遵守的不仅是家的规矩,更是党的纪律。对于这一评价,徐小岩说:“不光说我父亲,他们那一批人基本都这样,所以他们威信高,起码在这点他们说到做到。”徐小岩眼里的“父亲”是指“一批人”,是父辈那一代人。“这点是很清楚的嘛,我父亲走的时候我就是个副师职,是个上校嘛,那时我也是40多岁了,和其他人职级差不多。我一步步走入领导岗位,都是在我父亲去世以后了。”父亲的“规矩”,让子女也很坦然,当然也很理解,徐小岩说:“一个党只能这样,才能有战斗力。你讲多少话管啥用呀,道理谁不会讲呀。如果你自己讲的和做的不一样,别人谁信啊。我们老头他们这一批人,这点他们起码站得住。”

不因小恩小惠而破规矩。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腐败最会“见缝插针”,领导干部稍有不慎,就会被拖下泥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为官持身,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慎独慎微,就是要坚决抵制小恩小惠。

朱德说:“我从来不收礼。”他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家人如此遵循。20世纪70年代初,朱德的外孙刘建在山西当兵。他的师长曾是长征时的一个红小兵,非常惦念朱老总。刘建探亲时,师长特意买了两瓶山西汾酒和两瓶老陈醋,让刘建带给爷爷,聊表敬意。可是,当朱德见到这些土特产之后,生气地质问刘建:“谁让你随随便便收人家的礼,这东西不能要,你还是带回去吧”。

抗美援朝期间,祖国人民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寄去了许多慰问品,彭德怀吩咐警卫员“管起来,分下去”。对随意取用慰问品的干部,彭德怀批评教育他们:“管公的人就要这样: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熟人挡回去。有这三条,才能保得住一个‘公’字”。彭德怀说的这三条,人称“保公三诀”。就是通过这样简单质朴的语言,彭德怀将慎独慎微的纪律要求具体化,时刻提醒身边人要对小恩小惠保持高度警惕。

明者慎独,智者慎微。面对小恩小惠,习仲勋是个明智者。当年,习仲勋在洛阳期间,齐桥桥带着习远平去探望父亲。一天,他们到工厂小卖部去买苹果,售货员知道他们是习仲勋的子女,出于对习仲勋的敬重之心,专门挑了大个的给孩子们,回家后姐弟俩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但习仲勋却严肃地批评了他们,还硬是让孩子们把大个的苹果退了回去。后来,习仲勋在广东工作期间,一次一批知名画家到广州采风作画。向来尊重文化界人士和艺术家的习仲勋,本打算亲自看望画家们,但因为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便安排齐桥桥等人代表他去看望画家。为了避免孩子们向画家要画,或者被送画,孩子们出发前,习仲勋一再强调,画家们很辛苦,画一幅画不容易,此去的目的只有慰问,别无其他。

不因小优小待而失原则。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把“官优”作风拒之家门之外?如何将待遇锁定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中,不让家人“沾光”?就是要坚守原则。坚于隐,守于微,真正举起慎独慎微这把纪律戒尺。

1958年,在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毛泽东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关于这一点,他的女儿聂力深有体会。她说,父亲的厚道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严于律己、严于律家,他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聂荣臻对家人用车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不准妻子张瑞华和聂力随便用公家的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瑞华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每天一大早,她都是自己赶公共汽车去上班,还自己带饭。有一次乘车时,由于太拥挤,张瑞华被挤下车摔在了马路边,额头肿了一个包,可她仍然坚持乘公共汽车。她对聂力说:“你爸爸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心里也不踏实。”唯有慎独慎微,方能君子坦荡荡。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还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虽然是聂荣臻唯一的女儿,聂力也能非常理智地拒绝“官优”待遇她总是自己骑车去上学,即使天气不好,她也坚决不坐父亲的车她说:“爸爸说过多次,不让我坐他的车。再说,同学看见影响不好。”

据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回忆,父亲总是通过一些身体力行的小事情教育他们: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因为地位不同了、身份变了,就不断加重额外的照顾。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在罗荣桓看来,住这样的房子太扎眼,也不符合他一直以来低调的行事风格。于是,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想到,过了两天,罗荣桓一家却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

总之,慎独慎微,是广大党员道德修养的根本准则,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的时代要求,更是领导干部家风塑造的基本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慎独处,慎微事,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规则为内在自觉,才能无愧于百姓的期盼,无愧于党和国家的重托。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