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产业扶贫要对接好市场环节

邹一南

2017年04月21日08:16    来源:学习时报

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模式的重要特性,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做好产业扶贫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广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农产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扶贫产业能否有效打通农产品的市场渠道,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务必要优先考虑农产品的市场去向,对接好市场环节这个产业扶贫的关键。

产品与市场脱节是导致贫困的重要诱因

贫困的发生有多重原因,一个重要的共性致贫因素是劳动者缺乏生产资料或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世界范围看,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的所有权依然掌握在大农业资本手中,普通劳动者不具备与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条件,因而极易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人群。也正因此,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主要是以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直接的粮食援助等形式为主,几乎没有依托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产业扶贫。与之相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且逐渐将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到户,使得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产业扶贫就有了前提。

既然有生产资料,为什么贫困还会在中国发生?从中国的地形图上看,中西部三分之二的国土是高原、荒漠、山地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水平较低,同时距离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有较远的距离,而我国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恰恰全部位于这些地区。可以说,山高路远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共性特征。由于地理区位的因素导致农产品无法到达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市场,也是这些地区只能从事生存型农业、进而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因地理区位导致产品无法到达市场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致贫因素是小农户难以对接好大市场。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即使不存在交通运输上的困难,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在直接面对风险巨大的市场时就暴露出明显的脆弱性。周期性的价格波动,很可能使赶不上市场步伐的小农户所经营的产品价格跌到成本之下,导致血本无归,产出越多亏损越大,甚至由此致贫或返贫。

可见,我国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缺乏生产资料导致的产出不足,而是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到达市场,或无法对接市场的需求。

产业扶贫“重生产、轻销售”的隐患

重视前期农业生产,忽视后期的产品销售是目前产业扶贫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在行政主导下的扶贫项目倾向于关注产业的规模、技术、生产等有形状态,在销售领域更多地依靠培育的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与小农户的结合方式主要以销售合同或订单为主,先由公司提供种苗,再由农户来进行种植或饲养,最后再由公司来负责加工、运输和销售。在这种结合方式下,农户所承担的是风险较大、利润较低的生产环节,利润较高的销售环节则由龙头企业运营,众多分散的农户在组织性强的龙头企业面前,谈判能力明显不足。即使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市场销售问题的扶贫项目,受制于地理位置偏僻、运输成本高、远离市场、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影响,加之合作社内部组织管理松散,在外部具有信息资金优势的收购方面前仍不占优势。收购方以压级压价等方式蚕食农产品价值,农业利润最终被销售商和终端环节攫取,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的扶贫项目的收益最终却落到了非农产业中,农户仍旧未从产业化扶持中享受到较多市场收益。
  为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大市场问题,产业扶贫项目通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围绕主导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因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农产品具有的经济潜力,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同时,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和批发商等商业主体数量较少,企业和合作社带动的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贫困人口难以分享收益。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以行政方式在短时间内上马的扶贫项目,缺乏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趋势的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考虑不足,使产业扶贫项目很难发挥效果,甚至出现引导的产业无销路,生产资源浪费,群众对扶贫行为不满意,财政投入效益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可持续性。例如,当前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000万亩,预计未来一两年丰产期到来后,产量将占世界核桃产量的80%。据调查,一些核桃主产区的价格已经出现下滑,生产急速扩张的背后,市场隐忧已开始浮现。

构建市场导向的产业扶贫模式

优化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环境是建立市场导向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对交通、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便于产品的输出和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要完善扶贫产业的支撑保障体系。要强化科技服务支持,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稳步有序地将本地优势产业培育打造成特色品牌,以严格规范的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同。要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收储制度,奖补对农产品收储公共品进行投资的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其对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贫困户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应对能力。此外,还应将扶贫项目与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结合起来,可以将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对有特色、高效益的作物品种提供保险,既能够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又能够使有限的扶贫资金产生杠杆效应。

构建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建立市场导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小农户无法对接好大市场的问题,但如果不能建立农户与产业项目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也很难从中受益。要探索多种形式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链中。应尽量减少通过简单地签订销售合同或订单的联结方式,而应更多地采用按股分红或利润返还等形式,提高贫困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将扶贫资金提供给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合作社,并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使这些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同时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来获取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鼓励贫困户为公司或合作社出工来获取工资收入。一些地方还探索了联户合作生产的模式,在明确联户中贫困户的比例和贫困户产权及收益分配比例的前提下,由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统一组织生产,解决贫困户的技术和市场问题。

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建立市场导向产业扶贫模式的根本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而不能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就不顾市场容量和环境容量,一味地扶持传统农业产业,为了脱贫而盲目发展产业。产业扶贫固然需要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在内的多方参与,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这个客观规律,既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包括外部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只有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内外部环境,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产业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