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不要让政策“卡”在落实中

唐剑锋

2017年04月18日14:1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朋友发来一条信息说:有一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针对年满六十岁已退休人员一孩化家庭,每年给一定的补助。但要自己到居委会去办,过期就不给补办了,只能等下一年。很多退休人员,并没有上网、读书、看报的习惯,很多像这样的优惠政策,就失去了信息来源。

过去,有这么一说,凡是党的大政方针,凡是惠民政策,都要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那时,宣传的很到位,甚至没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现在,有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享受面很窄的惠民政策,很难让人皆知。有人把这样现象,称之为“棚架”;什么叫“棚架”?字面上的解释是,用竹木等搭的有篷的架子;意识是说政策没有落地。

上面制定了政策,发了文件,开了大会,培训也搞了,如果不实地看一看,就会以为政策已落实到位。其实,政策落实到地,远远没有这样简单;为掌握精准脱贫落实情况,近日,一位省委书记,就搞了一次“突然袭击”:“不事先通知,在你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下来,不是出难题,就是来摸摸真实情况、看看工作到底扎实不扎实。”结果还真发现了政策“棚架”现象:对于这位省委书记的“直奔主题”,该乡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今年脱贫攻坚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情况,不是底数清楚,而是有些支支吾吾,这位领导表示不太满意。

这位领导说:“如果连你这个乡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都回答不上来的话,就说明你心中没数。乡镇一级是基层,抓落实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能大而化之、不能底气不足,必须用绣花的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位领导又对闻讯赶来的市、县负责同志说:“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抓改革、亲自抓落实,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都要亲自抓、扎扎实实地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棚架”责任看似在下面,实际上根子还是在上面:上面布置的多,检查的少;强调的多,实地查看的少;才导致了工作华而不实。

不实地到困难群众家亲眼看一看,就不知道是不是“用绣花功夫”,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到困难群众头上。听汇报,肯定头头是道,条条在理,就是“棚里棚外”不一样。如果这位领导不亲自到“棚里”来,只是在外面看,很难发现“棚架”现象;“如果层层都浮在面上、层层都不摸底,改革措施怎么落地?脱贫攻坚怎么能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政策往往是在落实中被“棚架”的,惠民政策往往也是在落实中走样的,才让群众心灰意冷。

任何一项“惠民政策”,都贵在“惠民”。如果“惠民政策”半路让人截留,被人“棚架”,非但不能惠民,反而会“伤民”;不但不能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反而影响政府形象。一位乡领导连自己管辖乡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别说离“绣花功夫”有多远,就是这项惠民政策是不是真执行,都让人表示怀疑。很多政策并不是在传达中走样的,而是在执行中被“棚架”的,只有群众享受到政府“真金白银”的关怀,才叫“惠民政策”落实到地。

近年来,国家的“惠民政策”接连不断,覆盖各个领域。如精准扶贫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对农民退耕还林的补助、给农民的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村贫困生的“两免一补”等等。在这些政策中,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的有多少?又有多少好政策在执行中被“棚架”、被扭曲走样或打了折扣?不到群众中去,就会被汇报、被总结弄得“自我感觉良好”。

精准扶贫政策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等领导下来,等领导过问,才拿起“绣花针”。很多时候,政策被“棚架”,往往就出在乡镇一级,甚至是村级;越是接近群众的地方,越容易出现“卡壳”现象、“棚架”现象。这正是需要做过细工作、需要俯下身子的地方。

(责编:洪宇<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