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警惕“补偿心理”成为干部堕落的“催化剂”

朱海滔

2017年04月12日14: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常德市原副市长卢武福曾作为援藏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区、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担任过县委书记。然而,经受了雪域高原艰苦环境锻炼、考验的卢武福,却在回湘后的仕途中,开始觉得自己吃的苦要补偿回来。看着身边的老板开豪车、住别墅,心理越来越不平衡……让自己成为老板的“仆人”、金钱的“奴隶”。经株洲市检察院查明,其涉嫌受贿近400万元,近千万元家庭财产来历不明。(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综观近年来查处的各类腐败案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扭曲的“补偿心理”驱使下,放松了自我警醒与约束,放弃了当初的誓言与承诺,背离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与使命,进而跌进贪污受贿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有的干部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绩,就应该得到重用提拔,而一旦长期得不到升迁或自认为升迁无望,就心生埋怨情绪,产生“政治前途渺茫,捞一笔才划算”的畸形心理;有的把权力看成自己捞取利益的“资本”,偏执地认为,给别人操心了、办事了,多少拿点好处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初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情怀。但苦拼几年后,与身边的老板或经商下海的朋友、同学比,觉得自己亏了,便打起了利用手中职权为己谋私的念头。还有的到届的老干部,认为自己为国家奉献了一生,自以为劳苦功高、业绩显赫,认为“吃点拿点要点”理所应当。

如,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冼文认为:“我是珠海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多吃一点,多拿一点,算什么?”最后对他大肆受贿、非法谋财的“补偿”是锒铛入狱。如,2016年5月,在《忏悔与剖析》栏目中,重庆市城口县原人大党组书记、主任于少东忏悔道,自担任政府常务副县长之后,看到锰矿老板们一顿饭就消费几千上万元,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资还抵不了几顿饭钱,心理也就渐渐失去了平衡,渐生了追求额外金钱的欲望。如,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未当上市领导后,心理上感觉很不满,便开始大肆敛财,结果被判处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王洼镇李洼村党支部原书记贾忠成曾是贫困村的“带头人”,却打起扶贫补贴的主意,认为“为村民办了那么多实事,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很正常”。等等。

有统计显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题栏目《忏悔与剖析》开播以来,总计22份悔过书中,有9人明确提到“心里开始不平衡”和“心里很不平衡”,占比达到了40.9%。当一己私利得不到满足时,就千方百计地寻求“补偿”是一些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心理诱因。这种畸形的“补偿心理”是党性不强、信仰缺失的表现,是人生观、政绩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这些人在“付出就有回报” 思想的支配下,想的是个人私利,丢掉的是党员责任与义务,全然不想自己的地位、权力从何而来,手中的权力又该为谁而用。这种为达到某种“心理平衡”而“以钱补权”的失衡心理,已经成为党内的高危“毒瘤”,对党的事业祸害无穷,必须百倍警惕、高度警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左传》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确实,一个人一时一事谨慎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上许多人物,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帝王将相和农民领袖,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虽能慎初,却未能慎终,最终身败名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在被“不平衡”、“补偿心理”缠绕时,不妨算算“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要想明白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绝不是私有财产,更不是与党和人民群众讨价还价的“资本”。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敬终如始,善作善成,才能不被蝇头小利所惑,不让正气名节不保,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责编:洪宇<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