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旭东
2017年03月23日16: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那段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被历史铭记。从毛泽东这一时期所作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可以更好理解“赶考”的背景和内涵;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更有助于体会这一命题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3月23日《人民日报》)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赶考”是个时代话题,时过境迁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赶考”不仅意味着解决种种困难、突破层层障碍、取得各项成就,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颗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之心。
“赶考”是个学习的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赶考”思想,不断传承历史智慧、借鉴国外经验,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尽可能高的效率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围绕“中国梦”而努力,开拓进取、创新争先、勇攀新高,统筹“五位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国家的话语权,强化国际硬实力,不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而这恰是对我们进一步“赶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共产党人在“赶考”路上,尽管渐行渐远,但也依旧面临困难遍布、荆棘丛生,我们没有理由停滞不前,更没有时间驻足欣赏沿途“风景”。“赶考”虽然很早便被提出,但始终在接触最新的思想、融入最新的理念、结合最新的局势、摸索最新的举措,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压,毕竟这是党对人民最庄严的承诺。
时下,我们确有一些党员干部,在迅猛的发展中迷失、在和谐的环境下懈怠、在群众的肯定中自满。诚然,社会发展、人民小康、国力强盛固然值得欣喜、欣慰,更值得自豪、自信,但国内依然存在脱贫攻坚、中等阶级陷阱、结构性改革、体制创新等挑战,国际上更是“多事之秋”,面临着民粹主义甚嚣尘上、恐怖势力四处作乱、地缘冲突日渐升温等“麻烦”,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让国家克服困难、内外兼修?如何从诸多变数中摸清规律、找出解题之策?这依旧是我们党需要答好的现实“考卷”,“赶考”远未结束。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无人走过、我们的发展模式更是无人尝试,“考题”之难可谓前所未有。要在“赶考”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只能主动谋划、积极探索、坚持学习、勇于创新,“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平平稳稳、走得实实在在。同时,我们也更要坚信,人民不仅是“赶考”的“主考官”,更是指导我们科学“迎考”的老师,只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赢得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我们就能凝聚强大的信心与合力,带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祝福“赶考”,“考”出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担当、踏实肯干、履职尽责是党员干部的本色。“赶考”存初心,奋斗永不止。我们党必定会在“赶考”路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赶考”新篇章续写得更精彩、更辉煌。
相关专题 |
· 网评精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