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多一些虑败思维

李伟 张银涛

2017年03月23日08:17    来源:解放军报

克服怕丢面子、不找“晦气”的心理,预先对战败可能进行通盘考虑、周密计划,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才能主导战局发展,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有记者曾采访地产大王李嘉诚,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嘉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往往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这句话令记者颇为惊讶,不解地问道:“一般人满脑子都在想怎么成功,您为什么要花90%的时间去考虑失败呢?”李嘉诚回答:“我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这就好比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驾船远航,在离开港口之前,一定要想到万一强台风袭击时应该如何应付一样。”地产大王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取得成功的原因,引人深思。

对于任何一支部队来说,无不对胜利充满渴望,研究如何谋局控局、如何有效制敌、如何攻城拔寨,鲜有对如何应对战败、如何有效退却、如何转败为胜等进行研究考虑的。在我军历史上,第五次反围剿,因缺乏战败考虑,不得不在失败后仓促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最后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付出惨重代价,人员折损过半。金门战役中,也因未对战败做充分设想和安排,致使部队后撤没有船只接应,伤亡惨重。虑败,就是在筹划作战时预先考虑败了之后怎么办,并在行动上作出积极的计划和安排,它是战备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将虑败纳入到作战筹划整体范畴一并考虑,才能在意外发生时措置裕如,反之则有可能措手不及,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虑败并不是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战役或战斗上吃败仗总是难免的。败,既有先胜后败,兵败如山倒,一败涂地的败;也有败而不散,败而不乱,转败为胜的败。胜与败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对一支部队来说,能打仗、打胜仗并不意味着百战百胜。毛泽东讲:“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楚霸王项羽起兵8年,亲身作战70多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很少打过败仗,然而垓下一战却全军覆没。拿破仑一生经历过很多有名的战役,多数是以少击众,以劣胜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军事实践上有卓越才能、在军事理论上有重要贡献的“狮子一样”的人物,却在莫斯科遭到惨重失败。就连用兵如神的毛泽东在1956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也坦言,自己一生也打过四次败仗。现代战争发起的突然性,武器装备的不对称性,都有可能造成战争初期的退败,甚至战争进程中暂时的失利,但这与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并没有矛盾和冲突,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而不能忌讳它。

虑败是为了能打胜仗。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作战谋划,把战败考虑得越充分、越具体、越细致、越到位,进而采取措施,做好准备,打赢的几率就会增加,胜利的把握也就越大。美军号称世界强军,仍把如何应对战败纳入训练体系,利用战俘营训练学校组织“学会当战俘”训练,安排野外生存、躲藏脱逃、积极抵抗等训练课目,这既是对复杂战场变化的应对之策,也是保存战争实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只有以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怕丢面子、不找“晦气”的心理,预先对战败可能进行通盘考虑、周密计划,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才能主导战局发展,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虑败就要防患于未然。拟制作战计划、起草作战方案,在预想设计如何有效控局的同时,也应做好最坏打算,把应对战败的对策措施纳入进来,对怎样安定军心,加强败退中的组织指挥和政治工作;怎样选择有利时机,利用敌人的短板弱项予以反击;怎样设置假情况迷惑和摆脱敌人,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等进行安排部署,切实做到退而不败、退而不乱,及时转败为胜。此外,还应加强战败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比如怎样选择有利方向和敌人的薄弱环节,组织有效反击;怎样在败退中侦察和掌握敌情,设置障碍迟滞敌人的攻击速度、争取时间;怎样有效保存实力,减少无效的战争耗损等。唯有如此,在战局失控和不利的情况下,才能减少在退败中的损失,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转败为胜,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