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走进经典 走出经典 成为经典

罗怀臻

2017年03月22日14: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天的海派戏剧能否对中国戏剧做出新的贡献,是每一位上海戏剧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上海戏剧人能否再度拿出大气概、大手笔、大作品,这里的“大”不是体量的“大”,不是制作场面的“大”,而是它所能产生的价值、意义和引领作用“大”。和上世纪初的转型不一样,这次的转型不应该仅仅是演出空间的转型,而是作品人文内涵与价值观念的转型。

上海是中国戏剧的重镇,也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风向标。上海戏剧对中国戏剧的重要性,身处上海的上海戏剧人往往认识不充分。但当我们走出上海,回望上海,就会发现上海戏剧对中国戏剧做出的巨大贡献,贡献之一就是海派戏剧。

上海是海派戏剧的发源地。从20世纪初,上海大量兴建镜框式舞台,梅兰芳等“京朝派”的戏剧家们纷纷来到上海演出,中国戏剧由此就从广场戏剧走向剧场戏剧,从厅堂审美走进舞台审美,在上海的新舞台上完成了转型。新舞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演出空间,而是指戏剧结束了漫长的农耕时代的审美,进入了工业时代的审美,新舞台确立了真正的剧场艺术和舞台艺术。海派戏剧对中国的贡献不是局部性的,也不是技术性的,它是一种观念性的、品质性的。因为海派戏剧的提出,从此中国有了现代的、剧场的、都市的、大众的,包括商业性的、综合性的创作演出消费和鉴赏评价体系。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戏剧一次重要的历史转型是在上海完成的,因为这次转型才诞生了城市海派戏剧,催生了中国现代戏剧。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文艺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所以他有一句重要表述,即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何谓“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说,文化转型是一个时代的文艺递进到另一个时代的文艺,如汉赋转型为唐诗,唐诗转型为宋词,宋词转型为元曲,正如曲学家王骥德所说的“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也就是戏曲家李笠翁所说的“时势迁移,人心非旧”,一代有一代之传奇。

我们以往通常意识不到文艺转型发展趋势也是文艺发展的必然规律。唐诗过渡到宋词是自然的规律,但我们却经常做着身处宋代却大声疾呼振兴唐诗的事情,就是不能面对当代、面对当下,不敢相信自己的创造。我们其实可以更加自信,相信我们可以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继续变化出和时代风气相吻合的当代艺术。这种文化创造意识的自信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自觉发展、自觉创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当然,转型从来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就拿在戏曲界尤其盛行的“移步不换形”的法则来说,一方面,文化有一个积累、成型、稳定的时期,也就是大浪淘沙,历经形成精品、广泛传播的时期。但是我们不断地移步、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也就是我们不断地进行量的积累的结果,也不必然会带来某一时期的质的变化,也就是它的转型。如宋元杂剧是如何过渡到明清传奇的?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演出和文学形式,是哪一天哪一场演出转换成以传奇作为那个时期的戏曲主体的?这中间经历了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杂剧到传奇的转型就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到今天看特别有一种时代演进的意味。

今天的海派戏剧能否对中国戏剧做出新的贡献,是每一位上海戏剧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上海戏剧人能否再度拿出大气概、大手笔、大作品,这里的“大”不是体量的大,不是制作场面的“大”,而是它产生的价值、意义和引领作用“大”。和上世纪初的转型不一样,这次的转型不应该仅仅是演出空间的转型,而是作品人文内涵与价值观念的转型。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某些戏剧的观念、情感、审美方式等仍然保留着广场艺术的特征。一些作品虽然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演出,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人文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审美趣味还是陈旧甚至陈腐的,诸如不尊重生命个体、不尊重女性平等权利、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汉族优等意识、盲目膜拜个人继续热衷于造神等等。这些现象不但充斥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甚至表现在现代戏或现实题材的创作中。所以,上海戏剧、海派戏剧,能否在新一轮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再次引领风气,形成效应,进而在戏剧艺术的品格内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上实现更加彻底的转化,十分关键。

今天回头去看,海派戏剧不是一个历史概念,也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超越历史,逸出上海,成为中国文艺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种戏剧主张、戏剧品质、戏剧风范,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襟怀,它所兼备的现代性、都市性、商业性与大众性,最根本的是它永远不会停止创新的脚步,永远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走进经典、走出经典、成为经典。为了海派戏剧精神的复苏,也为了实现海派戏剧自身的时代转型,每一个上海戏剧人,每一个上海的戏剧团体或机构,都应该自觉奋起,砥砺前行,创造21世纪海派戏剧的新辉煌。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