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书库>>《中国经济新方位》

《中国经济新方位》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02月27日09: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新方位》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方位的权威著作,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怎么看、怎样办、如何干、为谁干”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经济新方位。本文系该书第十章“新格局——实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第一节摘编,以飨读者。

2013 年9 月和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 年3 月28 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实施三年多,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多重战略定位

共建“一带一路”契合了扩大开放、睦邻善邻、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丰富理念内涵,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与奋发有为外交新方针的具体呈现。就其经济内涵而言,可以从经济外交、全球增长、结构调整等三重视角讨论其战略定位。

第一,经济外交新战略。我国有二十多个紧邻国家,陆海相连。2013 年中央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成功内靠改革,外靠开放。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依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要实现经济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间。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而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份额和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此外,针对经济全球化深化与现行国际金融经贸治理结构基本框架不相适应的现实矛盾,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务实要求,通过建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推动对现行国际金融体制架构的增量改革。

第二,全球增长新战略。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与中国经贸环境的转折性变化,集中表现为双重“重心”转移。一方面, 随着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相对贡献历史性提升, 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加强,中国对外经贸增长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潜力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与体制政策局限两方面瓶颈制约,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也对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第三,结构调整新战略。随着要素成本与比较优势结构演变,我国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必将进一步活跃展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据各自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也亟须借助资本流动和产能合作推进本国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将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不同行业以及特定行业上下游之间投资范围,推进投资便利化进程以降低投资壁垒,通过共商共建各类产业园与集聚区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 从而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广阔平台。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区段,随着工资、地价等不可贸易要素成本上升,将逐步转移到处于较低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将给中国边陲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中国国内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就“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国内各地开放态势联系而言,将重点涉及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一些省区市,有望实质性地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优先度与环境条件。

二、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第一,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 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三,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第四,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第五,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推进“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第一,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第二,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 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 国际高峰论坛。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