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书库>>《中国经济新方位》

《中国经济新方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步伐

2017年02月22日08:4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新方位》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方位的权威著作,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怎么看、怎样办、如何干、为谁干”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经济新方位。本文系该书第九章“新空间——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摘编,以飨读者。

2014 年2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同时,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不仅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提出新要求和新思路,而且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提法

把握经济新方位,必须谋划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不让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本可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成为区域发展的示范和表率。但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看,协同程度尚待提高,动力仍有不足。从制度层面看,最集中地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壁垒。加之京津冀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还较为滞后,其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京津冀面临的问题,是困扰我国诸多城市群的一个缩影, 城市之间不能实现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只是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影响极其深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从京津冀一体化现实和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强调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并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于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内涵与新要求:突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

2015 年4 月30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首次提出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可见,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而三省市定位则突出了三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同时《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近期到2017 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到2020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远期到2030 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由此可见,京津冀作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域,其内涵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壁垒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行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达到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谋求区域的整体共同进步。这一协同发展的新内涵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升华,更彰显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是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按照《纲要》提出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布局调整,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把水、土地、生态等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抓住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启动。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破条块分割、消除隐性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四是坚持有序推进。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分阶段设定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既注重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又注重统筹长远发展。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规划:标志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

新方位,“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2016 年2 月,《“十三五” 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规划》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基本遵循,把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统筹规划,在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九大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提出要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同时,《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 探索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并提出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即到2020 年,京津冀地区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制约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可见,《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三地一盘棋”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作为第一个跨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必将为我国其他地区探索统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