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姚桓:中国共产党巩固、扩展执政资源问题研究论要

2017年02月07日16:2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内容提要 本文对党的执政资源问题做了初步解读,从执政资源流失角度分析了苏共失败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扩展执政资源问题做了宏观思考。

关键词 执政资源 构成要素 变量性质 巩固扩展措施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资源”原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引入人文领域,“资源”不是指其天然属性而是强调其社会属性;在党建研究的特定语境下,“执政资源”显然有新的含义,我认为,“执政资源”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政党执政所必需的支撑系统,包括各种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保证党执政的各种条件、要素的总和”。对政党而言,能够取得主要的、基本的资源,就能够执政;能够保持资源,就能够持续执政;能够不断扩展资源,就能长期执政、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近年来,执政资源问题成为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科学地提出这一问题:“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进一步中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丧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实际上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出了巩固、扩展执政资源的重大任务。本文只是研究这个问题的粗浅纲要。

一、执政资源的一般解读

执政资源的构成要素。执政资源是各种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政治资源。政党是致力于完成政治使命的政治组织,政治资源在执政资源系统中处于首位,主要是指是执政党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支配地位。经济资源。即执政党能直接掌控的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能量。 文化资源。执政党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性、吸引力。 组织资源。即执政党的组织系统、组织力量和对全社会的动员能力。

执政资源的积累、生成。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历史,实际上是积累、扩展各种执政资源的历史。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这是政治资源的最初来源。党依靠政权力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有制,这是经济资源的最初来源。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人民的信任,这是最初的文化资源。 党成功地实现了自身建设伟大工程,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很多社会基层单位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能够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这是最初的组织资源。上述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执政后,党又正确使用各种执政资源,取得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执政资源积累、扩大了,党的执政地位空前巩固。

各种执政资源的交互作用及核心要素。任何一种执政资源都不能单独、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做为基础;反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要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为保证。各种执政资源的综合作用,产生了最核心的执政资源:即民心所向,人民对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可以看做是古今中外的“执政铁律”。在革命实践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过程中,人民通过实践和历史对比更加信任和拥护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的变量性质。执政资源不是“恒量”而是“变量”。实际上,执政资源的使用可能产生双重效应。正确使用各种资源,能够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增加人民福利,会不断扩展执政资源;反过来说,错误使用执政资源,如违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或者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能改善甚至下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会耗费执政资源,造成党的执政基础削弱。这种双重效应告诉我们,执政资源的使用需慎之又慎,只有科学、正确的决策并贯彻执行才能为执政资源注入正能量,发挥正面效应,防止负面效应。

执政资源的隐形流失与苏共失败。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来说,最需要警惕的是一种情况:执政资源的隐形流失。实事求是讲,苏共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彪炳千古的伟大成就,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执政资源。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由于一系列战略和政策的失误,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长期的执政和巨大成就掩盖了严重问题和社会矛盾,领导人自我感觉良好;过于集中的体制又造成信息传递失真,领导层对民意反映迟钝,面对危机麻木不仁。社会矛盾逐步积累,社会发展停滞。发展到后来,公有制表面上占据主导,但是完全丧失活力和效率;国家机器存在,却与人民利益背离;党的组织系统庞大健全,而党员干部离心离德,在群众中失去威信。很多民众已经不认为苏共代表自己的利益了,党辜负了人民的信任,没有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丧失了最根本的执政资源。当党的领导人意识到危机时,又在匆忙进行的“改革”中犯了方向性错误,照搬西方模式,终至失败。苏共失败是各种因素逐步发展、矛盾激化造成的,是执政资源从隐形流失到完全丧失、耗尽的结果,最终到了“油干灯草尽”的地步。这个悲剧表明,党的执政资源不是可以长期错误使用和无限透支的“支票”。执政资源的隐形流失可以比做“温水煮青蛙”效应,是执政党最需要警惕的。

二、中国共产党巩固、扩展执政资源的对策思考

苏共失败表明,党的执政资源问题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个大党老党在执政几十年后,容易在党群关系上出现问题。结合这个教训和我国实际情况,可以断言,今后几十年,中国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也正处于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关节点上,巩固、扩展执政资源问题具有极大的尖锐性、迫切性。巩固、扩展执政资源是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以下因素:

——党的执政时间、党员人数与执政资源有密切关系,但二者并非绝对的正关联。执政时间长,经验丰富,但是执政时间长久,也可能积累较多的问题,容易使执政党丧失警惕;从一般意义讲,执政党党员人数多有利于联系群众、贯彻党的路线,但是关键在于党员质量而不是数量,如果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乃至损害群众利益,则是对执政资源的破坏。

——单一的经济增长不会自然带来执政资源的增加,社会的进步是多维的,经济建设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和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正,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发展机会。解决这些问题,远比单纯发展经济更困难。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出现“经济增长——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政党倒台”的怪现象,最终跌入“发展陷阱”,教训十分深刻。

——党执政若干年后,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执政地位的方式有所变化:历史因素、感情因素仍然在维系党群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但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青年一代来说,他们对执政党的认同已经由历史认同、感情认同转为业绩认同、法理认同,并不简单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其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很强,对党的执政绩效、国家的民主生活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极大提高,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执政资源不断增加,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这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实。同时也要看到,转型期的急剧发展也会带来种种问题,如分配不尽合理和收入差距过大、腐败滋生、以及社会风气、环境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等等,某些方面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党群、干群关系疏离。这些都给党的执政资源带来负面影响。是否可以这样看,党的执政资源总体上增长,也存在个别的、暂时的流失现象,执政风险增加了。

——随着执政党干部的新老交替,党面临着如何继承、发扬优良传统、革命精神的新课题。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主要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形成的,是在计划体制下巩固、发展起来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时空转换,增加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严重危险。党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如何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干部承袭,而不在代际更迭中淡化、遗失,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考验。

据此,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扩展、执政资源的根本问题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组织方面的各种措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继续赢得民心、筑牢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扩展党执政的经济资源。毫无疑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制度性保证,但是不能因此认为,非公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损害党的执政地位,这种非此即彼、扬此抑彼的极端化思维十分有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具有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增加人民收入,实际上也为加强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在认识上达到“两个毫不动摇”: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又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是表现数量越大越好,而主要表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上,表现在对“五种发展理念”的落实作用上。为此需要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扩展党执政的政治资源。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致乱之源”,而是维护稳定之举。如果以为苏东剧变是发展民主造成的,是倒果为因的方法论错误。实际上,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不是搞了民主,恰恰是社会主义民主遭到破坏,人民未能够充分当家做主,正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民主才能产生诱惑力。当然,在改革中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愈充分,人民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感愈强,党的执政地位愈巩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这一原则下,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早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一是以各种科学、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和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利,如利益和意见表达机制、民主协商机制、人民群众对干部的监督机制、为人民群众办事和回应群众诉求机制等等;二是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制度和机制体现“权由民所附、权为民所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异化,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机制是以制度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目标、方法和保证措施的工作系统,对于完整的机制来讲,某一项制度是要素;机制则是制度的系统化和有效运行。健全民主机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创造性,走自主创新之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以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扩展党执政的文化资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反映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这个价值观是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面对在外来错误思想的侵入和社会上多种价值取向的冲击,尤其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能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因而核心价值观成为党执政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这种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是以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逐步培育和建设起来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要以高度自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理直气壮地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要注意先进性、广泛性、包容性的统一,突出强调爱国主义,这是现阶段能够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正在富裕和强大起来。这一基本事实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好教科书。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扩展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如果把组织资源的作用理解为贯彻党的路线政策的有效性和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动员力,那就决不能满足于党员人数众多。这里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合理解决党员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之间的平衡问题。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达到8800多万,数量超过了欧洲最大的国家——德国总人口,党员数量与战斗力不成比例,是多年未能解决好的老问题。除加强教育、严格党员标准外,迫切要建立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让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的徒有其名的党员离开队伍,做个好公民;还要逐步解决一些“两新组织”党员过少甚至组织不健全的问题,实现党的组织在全社会的全覆盖。组织的全覆盖不等于党的工作的全面落实。更重要的使全体党员、全体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政策的执行力,解决贯彻党的路线政策方面可能出现的“最后一公里”障碍问题,使得党的改革政策真正激发群众积极性,惠民政策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只有这样,党的组织资源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

巩固、扩展上述“四个资源”,即巩固党执政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最终要落实到密切党群关系、筑牢民意基础这一根本上,目标是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邓小平语)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里,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休戚与共;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实现,也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人民福祉与党的执政资源同步增长,相互促进,党的执政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1)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2537页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原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期第10期,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6年第12期转载

(责编:赵晶、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