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清风时评

警惕变味的“人情往来”

黎国宝

2017年01月17日15: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剖析各类腐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陷入腐败的泥潭,根子上是自身意志不坚、作风发生退变。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人走上腐败之路的重要起点,就是抹不开人情面子、抵挡不住人情的攻势。对此,党员干部应当高度警惕。

党员干部手握权力,有些人就来拉关系、套近乎。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就送来烟酒茶或红包,美其名曰“人情往来”。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人情往来实为“钓鱼”。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例,不少落马领导干部被不法商人围猎,廖少华、李森林、王敏等就是典型的例证。廖少华在法庭上供述:“交了一批重哥们义气,又带有铜臭味的老板朋友,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贪欲也随之培养起来……”河南开封原组织部部长李森林在忏悔书中说,自己是被人情往来面纱下的铜臭熏倒的,从小额的“人情往来”,到大额的“事后感谢”,再到后来有些“事前相托”的也敢收了。这些变味的人情害人害己,误国伤民,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有自己的三朋五友,不可能不讲人情。但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份地位特殊,讲人情不能徇私情,重感情不能不讲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些人之所以打着“人情往来”的旗号来拉拢你、腐蚀你,无非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想利用权钱交易为自己谋好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着,利穷则散”。试想,如果哪天官员手中的权力“大厦将倾”,这些打着“人情往来”的朋友也就“树倒猢狲散”。

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是为官的第一要求,而要做到廉洁为公,就要面对人情关。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碍于情面的机会也就越多。“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面对亲情、友情,能否铁面无私、不碍“情面”,划清“公与私”“礼与贿”“人情与原则”的界限,直接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这方面,共产党人为我们做出了无数榜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亲友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对有困难的亲友都给予资助,但遇到请其出面安排工作等事项时,往往都是一口拒绝,这就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明镜。

作为党员干部,在面对“人之常情”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打好“预防针”、涂好“防腐剂”,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时刻不忘绷紧“廉洁”这根弦,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到不为亲情所累,不为友情所惑,不为私情所困,不让“人情往来”沦为腐败的“陷阱”, 从而抵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守住廉洁自律的阵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