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红旗文摘》>>每期精选

走向现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转型

姜义华

2017年01月18日07: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面对19世纪中叶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而仓促开始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何谓现代、怎样转型这些根本性问题,我们一直没弄清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奋斗,但现代化成效依然有限。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伟大转型,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经过67年的奋斗,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不断推进的成功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有强敌、内有纷争,缺乏心理准备的一些人开始觉得中国事事不如人,丧失了自信、陷入了迷茫。在师法别国时,这些人时常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因此而屈服于西方文化,对西方人所倡导、鼓吹的东西常常饥不择食、囫囵吞枣,丧失了主体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成功推进,当归因于我们坚持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重新树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以此为根基,我们在积极消化和吸收世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制度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以充实和提升自己时,就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自我封闭,又不随意盲从;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能既排除对待本国历史与文化的种种虚无主义,又避免盲目排外的民粹主义,对于先辈留给我们的各种文明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经过深刻的反思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历史的中国一步步发展演变为现今的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步步发展演变为现代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世界文明史上罕有比匹的浩大工程。这是一个实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民在短短数十年中转型的宏大工程,它需要将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需要将文盲、半文盲众多转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现代教育,需要让几亿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让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么巨大的资本?需要动用多么巨大的资源?众多先行实现了现代转型的国家,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当然,规模要小得多。它们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是通过对本国农民进行无情剥夺;二是通过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包括奴隶买卖和奴隶制劳动的恢复。中华文明原本就是农业文明,它不容许对农民进行无情剥夺,因为剥夺农民就挖掉了它的根基;中华文明也不可能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因为既无那样的条件,也违背中华文明信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准则。为了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促使中国农民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自觉投身于现代化进程,不当阻力而当动力,没有成为受损害者而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同时,我们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以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孙中山1918年在《实业计划》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用世界之资本主义成就中国之社会主义。今天,我们看到他的这一构想终于成为现实。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成功推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使现代与历史彼此贯通、将中国与世界彼此连接,能够对中国同时并存的各种矛盾进行有效化解。中华文明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因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农耕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的格局,东部、中部、西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中国共产党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处理好现代转型中资本、土地、劳动力、权力等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各产业、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相互关系,通过统一筹划使各要素与各方面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形成优势互补,使社会转型与发展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充沛的活力。中国共产党还能集聚中国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应对信息、资本、技术、物资、人才全球范围的流动,应对国际分工与国际协作向纵深不断拓展,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关系、民族关系的新演变。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持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勇于面对一切新的挑战,激发了中国人民旺盛的创造力,有效地防止和瓦解了各种破坏力。这无疑是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正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既坚守主体性又勇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既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又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

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仍需锲而不舍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面临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几亿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事的是比较简单低端的劳动;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中有不少人和现代农业存在隔阂,他们只能算是正在跨入而不是已经跨进现代文明的大门。实现中国农民的现代转型,可谓任重而道远。又如,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依赖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仍显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这就是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中国经济推进到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再如,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张,导致“民多欲而上下交征”,一些人的物质欲望被释放、被纵容,信奉资本至上、财富至上,崇尚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拜金主义。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需要努力克服这些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与主导地位。

还有一大挑战来自中国与世界日益密切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世界经济的停滞、衰退、萧条和危机,恐怖主义对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等,都有可能阻滞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全面完成。面对这一全新挑战,如何有效促使互利共赢取代先前盛行的零和博弈,交流互鉴取代曾经横行无忌的干涉主义,使经济全球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契机,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

近代以来,众多国家在类似挑战面前曾经张皇失措,中国则有信心也有能力全面完成各项转型任务,解决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国有13亿多人口,先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口红利。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庞大的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知识群体,这筑牢了将整个发展转变为依靠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有8800多万党员,具有从中央到基层统一行动的极强动员能力,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一支具有超强组织性的力量。面对各种新挑战,我们党正努力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改进党的作风,切实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有效解决权力寻租、利益固化等问题,并能举全国之力应对各种新情况、新挑战。

(作者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

(摘自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红旗文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