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守牢党的基本路线这条生命线、幸福线

孙来斌

2017年01月16日13:19    来源:《求是》

原标题:守牢党的基本路线这条生命线、幸福线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精神,对于我们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生命线、幸福线的高度,充分认识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主要矛盾,对党的战略目标、中心任务、实现手段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指导党的全局工作的总根据,是党的基本理论与党的革命实践的中介。

  注重将党的基本理论及时转化为党的基本路线,并以此指导党的革命实践,从而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特点。为了确保完成革命任务,增强党的战斗力,列宁要求布尔什维克要“把巩固党的路线和争取党的真正统一抓起来”。在他看来,党的路线如果没有在党内确立起来并被普遍接受,就不可能实现党的真正统一。毛泽东同志一向重视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将基本路线比作“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他还说,“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从实践上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领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及时提出并坚决执行了相应的正确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必须牢牢守护的生命线、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党章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明确规定。这条基本路线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可以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邓小平同志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条基本路线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明确了历史方位、主体力量、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和奋斗目标。

  3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又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既合乎中国国情,又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是党领导人民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原话重申:“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把握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党的基本路线大踏步前进,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时间内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关乎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这一重大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闪失,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这无疑是值得自豪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持清醒的认识。我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我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的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发展问题,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曾明确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推动发展新飞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牢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一扫笼罩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阴霾,开始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可以说,这条正确道路的政治基石,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四位一体的整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并在其领导下争取实现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也得到了国外有识之士的认同。针对“西方开放的民主政治体制是否更适合中国”的疑问,意大利经济学家洛蕾塔在《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从1860年至1945年殖民统治期间历经磨难的事实证明,这种体制在中国并不可行”。就现实而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有可能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努力将化为乌有。近几十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脱离自身实际,盲目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结果陷入“民主之乱”,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当前,只有排除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干扰,不断夯实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政治基石,我们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阔步前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一方面,要把坚持制度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折腾”不是“改革”的同义语,改革有其原则坚守;制度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它有其内在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这是改革创新的政治保障;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突破,这是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简言之,必须保持坚持制度自信与创新制度自觉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要把开发本土资源与利用外来资源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正面临着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任务,遭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等“时空压缩”、多期叠加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把开发本土资源与利用外部资源统一起来。

  三、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高度,不断强化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责任担当

  党的基本路线是否得到坚决、有效的贯彻执行,最终要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邓小平同志指出:“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是否正确执行这个路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不断强化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责任担当,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强化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整体意识。列宁曾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地比作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整体,认为“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这一论断,同样也适用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里的“全面”,既点出了贯彻执行的多方面、全过程要求,也道出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整体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因此,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防止和反对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任何形式的割裂。

  强化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意识。邓小平同志曾说:对待党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要防止“不知不觉地动摇”,必须强化自觉意识。既要自觉地珍惜党的基本路线,像珍爱生命、珍惜幸福一样,自觉守护党的基本路线。又要自觉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言行。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正确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质疑改革开放,主张走“回头路”或搞“全盘西化”等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

  强化守牢党的基本路线的标准意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夜间人”现象:一些党员在白天的公众场合,刻意与中央保持一致;在夜间的私人场合,肆意发泄对党的不满。一些这样的“夜间人”被选拔成为领导干部,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得以进入党内高层,最后成了搞垮苏共政权的急先锋。苏联解体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考察识别干部方面的失误就是重要一条,值得我们认真汲取。“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是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这表明,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考察识别干部的首要标准。对于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左右摇摆的“稻草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的“老好人”,各级党组织在考察识别干部时要严守标准、把牢关口,坚决不能任用。

  (作者单位: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黄瑾、秦华)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