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新媒体理论的显著特色

黄楚新

2017年01月04日09:39    来源:前线网——《前线》

原标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新媒体理论的显著特色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媒体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探索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从强调重要性到认知专业化

细分责权范围,明确舆论导向。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舆论场活跃程度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宣传和舆论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从提高重视程度到建设价值观体系,对于新闻业界发展态势的观察也更加专业和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强化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他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他同时指出,媒体性质、内容形式、新闻类别各有差异,但遵循的导向性原则应当高度统一:“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强调各家媒体、各类内容的导向性原则,在生产流程和分工过程中逐一细化了“党的喉舌”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强调新媒体也要遵循导向性原则,为新媒体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导向指导。

  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占领信息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谈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二者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仅要加强两类媒体的各自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为更好应对当下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宣传思想工作应加强对于新媒体的运用,建立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内容传播平台。

  新媒体的发展治理,从政策到法律的引导升级。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互联网建设与新媒体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与细化。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加强媒体融合。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通过明确做好新媒体代表性人士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强调了新媒体建设的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明确在新媒体的舆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了党中央对落实媒体融合政策的更高要求,也体现了新媒体在开展舆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的引导与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实时跟进。我国相继出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16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中,再次重申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从理念到思维的强化和延伸

第一,新媒体的发展对建设网络强国与争夺国际话语权有重要作用。网络强国作为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其核心标志除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互联网全球竞争能力外,还包括网络空间的威慑能力和治理能力。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上网络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不仅对国内的舆论环境产生了影响,更对我们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2014年2月27日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是对建设网络强国的最高规格的重视,党中央对网络强国战略的坚定程度也可见一斑。新媒体发展和网络安全息息相关。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安全维护(包括保护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网络空间防护体系等),更要注意到新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们不仅要把国家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辨别清楚,更要将相对应的、带有新媒体特点的技术和方式运用到对外传播中去。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方式,提高微观的外交沟通水平和沟通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完整的对外话语体系。

  第二,强化互联网思维,加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既需要传统媒体打破观念、体制、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枷锁,也需要新媒体重视内容生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期达到“双向融合”的效果。

  第三,加强对于网络平台的引导和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要“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即善于审时度势、重视民意所指。当下我国媒体使用的现状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新兴媒介平台的可信度在增加,作为信息发布平台逐渐获得更多的认同。同时,对于网络平台需要进行引导,缺少把关人会导致谣言的加速传播。应对这些变化需要运用更高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即从点到面、从单一路径到体系建构,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找准扶持和治理的三个切入点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信息技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并对技术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调研时表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我国大数据采集和应用刚刚起步,要加强研究、加大投入,力争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中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和人工智能等在媒体业的应用成为新的趋势。得益于新技术,媒体可以通过用户内容个性化推送、信息生产自动化虚拟化、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服务等实现媒体发展。

  新媒体人才是竞争优势与核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媒体中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工作开展的切实保障,人才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媒体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政治立场不动摇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这是对媒体人的政治立场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出的明确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新媒体人的报道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引导舆论,不能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在新闻业务水平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以创新为动力,理念、手段、内容、体制创新一齐走。创新是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同样也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重要保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曾说:“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媒体创新发展。”他还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推动媒体创新的根本在于内容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实现内容创新既需要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保证在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坚持正确导向。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专业知识推动内容创新。不仅如此,媒体应当加快体制改革,积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人才资源、经营资源、版权资源等多种资源流动与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实现跨界发展,使媒体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推动媒体创新的要义也在于手段创新。手段创新既包括物质工具也包括传播方法。要通过对物质工具的技术创新,融合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呈现方式,实现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质量的提高,满足用户对于多感官的不同需求。

  (作者: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