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社会治理中心主任 宋军
2016年12月30日15: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自2014年6月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全新的视角,全域推进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实践,从体制架构、运行体系、治理能力三个关键点予以突破,实现了治理重心向城乡社区转移,向社会需求、民生诉求转移,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管用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为国家级新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荣获2015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2016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
一、案例背景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由原黄岛区、胶南市合并而成,陆域面积2127平方公里,辖26个街镇、1223个村居,总人口180万。近年来,尤其是两区合并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之后,开启了改革创新、建设发展的新篇章。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滨海新区、浦东新区;各类市场主体以年均20%左右增速,目前总量超过10万家。社会不断转型,两区合并后,体制机制存在差异,民生政策标准不统一,在逐渐理顺融合过程中,各类矛盾上升迅速、交织复杂,社会管理工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城市急剧膨胀,建成区面积达到210平方公里,超过青岛市内三区面积的总和,街道、社区管理面积过大,街道平均管理面积是市内三区街道的20倍左右。外来人口近一半,流动人口近50万,是典型的移民城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面临较大压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期以来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治理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起来,加上政府各部门科学预判和高效处置问题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领域的问题隐患不断发生。2013年,新区发生了“11.22”事故, 造成了重大创伤和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认为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式掩盖了不断增长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长期重发展轻治理导致社会建设领域存在诸多“短板”,必须全面转变工作理念,坚持改革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主要做法
新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创新一套体制、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六化治理”:
(一)创新一套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新区在社会治理组织领导体制上,强化顶层设计和基层改革联动,对区、镇街社会治理工作架构进行系统研究、整体部署,初步搭建起区社会治理中心统筹调度、部门镇街分级负责、管区网格基础支撑的体制架构。
1、区级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和一名副区长分管社会治理工作。设立正处级事业单位“区社会治理中心”,加挂“区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中心”牌子,统筹指导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承担网格化管理、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等职能。
2、镇街强化社会治理。配套推进镇街体制改革,剥离城市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交由所在经济功能区负责,从体制上推动镇街工作重心向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调整镇街内部机构设置,设立专门的社会治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3、管区夯实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网格化建设,将每个镇街划分5-7管区,每个管区又因地制宜划分若干类型网格,全区共划分为161个管区、1333个网格,形成“镇街一张网、管区一大格、社区几小格”覆盖全区的网格化、扁平化管理体系。
(二)构建三大体系
新区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解决民生诉求、推动社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体系、社会化公众服务体系等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开展治理服务。
1、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体系。网格化组织管理架构建立后,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进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区、镇街、管区三级服务平台全覆盖,老百姓办事不出管区、社区。建设专职社会治理干部队伍和网格员队伍,把区级层面管理的社区民警、综合执法队员、安监员等部门力量,下沉到社会治理网格担任网格员。将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六大领域事项全面纳入网格管理,实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全天候、无缝隙管理服务。
2、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体系。在区长公开电话的基础上,将政府各部门涉及公众投诉的相关职能,如民生在线、政务热线、行风在线、数字化城管等,进行重新整合;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18条投诉热线整合为“一号通”67712345,实行“一号对外”,24小时受理处置群众咨询、投诉、建议。区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中心负责对问题处置进行指挥,对部门办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保障群众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3、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将全区涉及家政、中介、咨询和消费服务等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纳入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依“一号通67712345”服务热线,无偿为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服务,市民通过67712345电话提出服务诉求,社会治理中心即时响应,加盟企业、社会组织即刻应约服务,社工、义工、志愿者适时补充,帮助市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
(三)实施六化治理
新区将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法治化理念和手段引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了社会治理各要素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逐渐形成“六化”治理新模式。
1、网格化巡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员队伍和全区视频监控资源作用,构建起人工巡查的“地网”和智能巡查的“天网”,全面开展网格内基本信息搜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问题处置核实和群众服务等工作。全区5000多名专职网格员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每天巡查,第一时间排查处置问题隐患,不出网格解决群众诉求。全面整合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城市防汛等视频监控资源,对隐患易发区域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监管。目前,已建成包括社会投资在内的视频监控探头2.3万个,基本实现了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覆盖。
2、信息化支撑。建立新区、镇街和部门、管区三级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并与部门业务平台互联互通,随时对网格员上报的问题和公众投诉的问题进行分办、处置,实现了部门联动、高效处置。全面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300多万条信息的区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全区数据资源实现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难题。利用社会治理“大数据”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加强信息预警、预警信息的发布和应用,实现了事故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理。
3、多元化参与。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社会治理中心、法制办、编委办等部门联动处置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疑难问题事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驻区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推进社区协商民主议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引导社区居民开展自治。制定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奖励办法》,设立了5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公众参与治理。
4、社会化服务。建设区、镇街、社区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城乡一体化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为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服务,社区干部、网格信息员成为民生服务代理员、流动的“服务站”。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设立500万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
5、精细化管理。在责任落实、事件处置、监督检查等方面精细化运作,保障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运转。制定了详细的社会治理事权清单,厘清了各部门、各镇街在事项处置工作中的职责权限,杜绝了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现象。加强事项处置工作流程再造,建立了首单负责制、核实回访制、1515工作制等一系列制度,以及电子催办、人工交办、现场督办、短信督办、专报批办“五级”督办机制,实现了事项处置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了社会治理工作监督问责机制,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动、借助媒体舆论力量,对事项处置工作进行监督、问责,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6、法治化保障。深化部门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着力在综合行政执法、矛盾纠纷调解、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法治化改革。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城市管理、国土资源、文化市场、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旅游等六大领域42类1402项行政执法权,解决了部门多头执法、推诿扯皮问题。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管区推行“1+X”法律服务模式,即设立1个综合调解室,整合律师、调解员、志愿者等多种力量,推动法治宣传、综合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律服务“五进”网格,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建设,创新组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局,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区法院、检察院分别设立安全生产审判庭、检察室,专门受理、查办和审判安全生产案件,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得到依法落实。成立全国首家食品药品案件巡回法庭,构建食品药品安全行政监管、刑事执法、司法审判三位一体的食药监管新模式,为强力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新机制和新途径。
三、工作成效
新区社会治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可以概括为“六实”:
1.基础夯实。通过将区级层面管理的执法人员和服务事项逐步下放到社区,把镇街社会治理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拨付,确保资源、服务、管理落到了城乡社区,实现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基层基础更加夯实。
2.责任压实。通过厘清事权划分、签订责任书、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实现了区、街镇、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分级负责、划格定责、人人有责、失职追责,责任清晰了、“踢皮球”的少了,形成了社会问题“联动处置、齐抓共管”的局面。
3.处置扎实。通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事项处理流程, 确保了网格员上报的问题隐患和市民反映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自2014年社会治理开展以来,共采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各类问题隐患信息和民生诉求信息200余万件,受理处置率达到100%,平均办结率达到97%以上。
4.督办落实。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参与事项处置,加大媒体跟踪曝光力度,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实施效能监察等措施,确保了问题隐患和群众诉求按期办结,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事项办理回访满意率达85%以上。
5.服务务实。通过社会治理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部门、镇街工作提速增效服务,为群众民生诉求服务。今年以来,形成17篇分析研判报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意见,被区委、区政府纳入决策,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6.群众踏实。一批涉及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纠纷调解等问题隐患得到全面排查解决,潜在风险隐患得到超前预警,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得到及早化解,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015年,群众越级上访数量同比下降5%,其中进京非访下降50%;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25%;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66%;公众安全感达到98%。
四、几点启示
新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很好地践行了中央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丰富了社会治理工作的内涵,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牢固树立“核心是人”的服务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把完善“大服务”工作机制和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作为抓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网格化、信息化建设,畅通民生诉求渠道,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等,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扎扎实实做到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变以往社会管理中的“管控为主”为“服务为主、主动服务”,赢得了认可与支持。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重心下移,突出解决好基层治理能力薄弱的问题。新区找准了基层这个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大刀阔斧地推进简政放权、街道体制改革、充实基层力量等工作,促进资源、服务和管理沉到基层、落在一线。赋予基层在公共管理事务中的更多的协调指挥权和重大问题建议权,激发管理队伍活力,发挥好基层在社会治理一线的主体作用。
启示之三:必须强化社会协同,彰显系统治理的最大效应。新区通过建立符合区域特点、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协调机制、督查考核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解决部门间分散、分立、分开的问题,形成整体工作合力。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整合全社会治理资源,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机制,解决了政府信息资源分散、管理主体单一等突出问题,实现了社会治理方式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社会“双向互动”的转变。
启示之四:必须深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区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主动顺应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坚持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建设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完善基层“网格”体系、信息受理指挥体系等措施,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模式,为利用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社会治理有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了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促进了公共服务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