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包头市昆区:两中心一平台三化互动 创建社区服务治理新机制

包头市昆区区委改革办

2016年12月30日15: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今年以来,昆区按照市委深改组要求,在市委政法委等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包党办发〔2016〕32号)要求,全面加快改革步伐,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两中心一平台”(公共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试点工作。目前,已在黄河街道保利社区正式运行,正在向前进街道、市府东路街道、少先街道、阿尔丁街道的中心社区推广。黄河街道保利社区承接了包头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小组现场会,“两中心一平台”社区治理服务机制得到中央防范办、司法部、浦东干部学院和自治区政法委等各级领导专家充分肯定。

主要做法是:通过重心下沉和职能延伸,把街道辖区的公共事务受理服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向中心社区集聚,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两大职能向现代化转型,从根本上推动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社区服务治理的“三化互动”(一口化服务、多元化治理、智慧化支撑)新机制。通过此项改革,达到“三要三不增三提升”目标,即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社会要活力、向科技要潜力,在不增加编制、经费、场地的前提下,提升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综合治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

一、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推行“一口化服务”

在完善昆区市民大厅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出台《昆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措施,在每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中心站,推动公共事务受理服务职能下沉到中心社区;每个中心站设置多个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都可集中办理公共事务,实行前台分流后台办理,建立居民办事一门式、窗口受理一口式的“一口受理”机制。

一是服务下沉零距离,社区中心直接受理。区级市民大厅的设置,解决了居民办事四处奔波的问题,实现了居民办事集中连片。但与此同时,产生了办事居民集聚较多、排队较长、距离较远的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昆区进一步总结街道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经验,在12个街道社区中心站集中进行公共事务受理服务,已梳理形成《“一口受理”服务项目》97项。目前,证明开具的8项业务,社区直办的5项业务及社区代办13项业务中8项专线系统业务已正常投入使用。用户仅需通过身份证读卡器,就可读取居民的基本信息,简单公共事项实现“一刻钟”办理,有效分流了市民大厅业务,方便了居民,提高了效率。

二是部门互通零距离,标准对接资源共享。按照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全面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打通民政、社保、就业、计生等业务,统一服务事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工作制度,加强受理服务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让每一个窗口的工作内容都实现标准化、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实现可替代。

三是特殊代办零距离,互帮互助干群和谐。对于非中心社区的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等特殊居民,设立65个居民代办点,由社区干部和服务站工作人员到社区中心为居民代办公共事务。通过此项工作,有效增进了干部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提升了群众对干部的信赖度,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二、全要素集聚,社会化拓展,推动“多元化治理”

多年来,社会治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多,协同作战少,且多集中在区级以上层面,街道社区层面缺乏相关机制。昆区坚持问题导向,出台《街镇社会工作联动联治联调工作制度》、《街镇平安联创工作制度》、《街镇治安联防工作制度》等文件,整合公检法司等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健全楼栋网格网络,把各种治理要素整合到街道社区,缩短了治理链条,提升了治理效率。

一是公检法司进驻,打造法治社区。按照“铁打的综治中心,流水的派驻人员”工作理念和5+X设置模式,将街道综治办下沉到中心社区集中办公,公检法司派员进驻办公,文化等相关单位作为联动协作单位参与一体化运作,在黄河西路街道试点建设了集群众接待室、指挥调度室、矛盾纠纷调处室、法务室、警务室和X个特色工作室为一体的综治中心,搭建起全面依法治理的社区平台。重点以综合执法机制整合各部门执法力量,对治安重点场所进行整治,解决单一执法不能完成的整治任务;以法务室为依托,通过运行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发挥行业调委会、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优势,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依托警务室构建公共视频网络,建设地域性群防群治队伍,实现邻里守望,共享平安。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把法治社区创建落到实处。

二是社会组织常驻,打造自治社区。出台《昆区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巩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成果,采取“三级联动”、“两级登记”,引导和释放社会组织发展潜能,推动社会组织实现井喷式发展。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1个区级公益创投园、8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36个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发展各类社会组织1708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到22.4个,社会组织正在成为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16年继续投入20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重点打造了矛盾化解、家庭服务、精神慰藉、老专家服务、社区文体五类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涌现出法泽志愿者协会、“家长里短”调解工作室、丽梅调解咨询工作室、郭孝红工作室、老段说事点等一批百姓办事“零距离”服务岗。其中,黄河街道保利社区就活跃着26个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就近服务。社区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社会组织为社区工作注入了强大活力。

三是干部群众巡驻,打造网格社区。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模式,居民区按400户为单位划分网格,落实了网格工作责任制。组建了由网格员、社区民警、社区党员等组成的网格管理员队伍,实行“一格一员”或“一格多员”机制。同时,将网格管理员划分为一级网格员和二级网格员,一级网格员由街道党工委成员、辖区派出所、综治办每人分别联系3至4个网格;二级网格员由治保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等共同组成。网格员共同开展网格内社情民意调查、政策宣传、文明创建、矛盾排查、矫正帮教、消防安全等基础工作,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响应服务需求、核查办理结果,把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三、互联网+,微社区连,推动“智慧化支撑”

为实现治理服务便捷化、精细化,昆区搭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智慧社区信息系统+综治信息化系统),加强各类信息数据的融合运转,达到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科学调度的目标。

一是多系统共享,推动服务治理智慧化。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通过建设“一库、二平台、六应用”,搭建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互动平台。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综治视联网系统和“9+X”综治信息系统以及交通、报警等信息采集进行整合,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和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推进综治信息互联互通和跨行业、跨部门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应急处理、服务管理等业务可视化、智能化、扁平化。

二是多时空连接,推动联络沟通智慧化。充分运用热线电话、微信平台、手机终端等手段搭建微社区等联络系统,申请法治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微官网,整合相关部门的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即时为居民提供法律、政策等公共服务,对群众诉求进行受理反馈。居民可以通过移动端实现便民机构、业务办理指南、政策法规等查询服务及困难上报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端和服务端进行人口信息采集、问题实时解决等业务,并通过移动端与服务器端的对接,实现服务器端与移动端人口信息的同步更新。

三是多平台互动,推动社区养老智慧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惠及百姓”的思路,立足昆区,辐射九个旗县区,开通了12349便民为老服务热线,为23万名老人录入基本信息,发展有资质信誉好的后台服务企业620家,提供十大类72项服务,接听电话17.8万起,成功派单及政务咨询15.4万起,处理政务咨询1.26万起。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社区构建“智慧养老”体系。研发老年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子保姆”,老人佩戴后可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心率、血压数据,通过GPS定位及时准确找到老人,具备SOS紧急救助、历史轨迹查询(追寻老人行进轨迹)、“围栏报警”(为老人预设安全出行范围防止老人走失)等“十大功能”,全方位监护老人的安全。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