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络论文
分享到:

一个敬仰自己英雄史诗的伟大民族

班永吉

2016年12月16日14:2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前锋视线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8集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

这部片子严格按长征的本来面貌拍摄和讲述,在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事实上敬畏并尊重历史事实,按照长征本来面貌、发展线索,把关于长征历史的线路,包括战争、人物、数据等元素,以史诗般的讲述、富蕴深情的文字、生动感人的画面、激情澎湃的旋律以及全景式的视角和深沉厚重的解说,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第一集《悲壮出发》,第二集《伟大转折》,第三集《雄关漫道》,第四集《坚忍不拔》,第五集《生命颂歌》,第六集《情深意长》,第七集《北上北上》,第八集《奠基西北》。

纪录片全景式反映了长征的悲壮与辉煌。它给我留下九大印象:一是信念之美,二是团结之力,三是民族之魂,四是生命颂歌,五是分析理性,六是时代思考,七是全景展现,八是情感共振,九是激越豪迈。《永远的长征》是一部磅礴大气、主题深刻、充满张力,饱含深情,洗练感人,述事宏大,特色鲜明的优秀之作。具有思想性、生动性、艺术性、感染力,为伟大长征精神宣传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启示之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冲破百万敌人围追堵截,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但始终打不倒、压不垮,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将士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用惊人毅力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生命颂歌。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形成了万丈豪情的伟大长征精神。这是一次雄浑的集结,一次悲壮的前行;这是一次是从危难中走向的胜利,是一曲精神超越的长歌,通向人间正道的跋涉。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回顾长征历程,领导红军承担如此历史重担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政治力量,竟是刚刚成立不到15周年的中国共产党,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深层原因在哪里?就在共产党人的“初心”。红军进行的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2年的战略大转移,其规模宏大、历程曲折,生动而又集中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领导人,他们面临这样惨痛的局势,湘江之战损失了五万多人,但是他们内心真的没有丢掉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如果丢掉信心了,就散了,就走不到胜利了。

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启示之二:检验真理的远征

红军始终被敌人追着,空中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国民党地方军阀和嫡系部队合围,当时的红军领导人如何在长征过程中解决红军内部矛盾和冲突问题,也也是纪录片的一条主线。如跟博古、李德教条主义展开斗争,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该片另外浓重的一笔就是描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关系,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同样也是坚持真理的过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胜利会师。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确定红一、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造川陕甘苏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战争。然而,张国焘违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意愿,自恃人多枪多,向党闹独立性,反对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提出了南下的错误方针。党中央召开沙窝、毛儿盖等重要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一再强调北上方针的正确性,一再强调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一再强调维护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分权给张国焘。但是,张国焘一意孤行,坚持其错误主张。在危急情况下,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张国焘不顾党中央的决定和劝告,擅自率部南下,并宣布另立“中央”,公开分裂党、分裂红军。被裹挟南下的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同志,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实践中,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失败。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改编为红二方面军。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广大红军指战员强烈要求北上,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最终,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红二、红四方面军并肩北上,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如果红军分散力量,则更容易被敌人击破。红军长征过程不是仅仅用一种精神就能够概括的,很多真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正确的路线、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实践出来的。一步一步走过来,就是实事求是地寻求我们前进的道路。历史,既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也是错误或罪责的审判者。在历史大潮面前,有人显得渺小、可悲;而有人,永远站立于高山之巅。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启示之三: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不懂得尊敬和崇拜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悲和没有希望的民族。请让我们记住这些民族脊梁的名字——

陈树湘:湘江血战。担任断后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敌人截在了江东。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后的他被敌人抓获。他硬是把从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

贺昌:1935年3月5日,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在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面对包围上来的敌人,他高呼着“红军万岁!”,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29岁的生命。

古柏:1935年3月6日,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长古柏,在激战中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29岁。

阮啸仙:1935年3月6日,同一天,中共赣南省委书记、赣南军区政治委员阮啸仙,在突围战斗中牺牲。他留下的最著名的话是:“去和恶魔决斗,我不牺牲,谁当牺牲。”

毛泽覃:1935年4月26日,苏区中央局秘书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为掩护部队突围而中弹牺牲,时年29岁。

何叔衡:已经59岁的何叔衡,在突围中,因中弹而倒下时,为不做敌人的俘虏,突然间奋力跳下了身边的山崖。

刘伯坚: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拖着沉重的铁镣吟出了惊人的诗句: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瞿秋白:“我不会出卖我的灵魂和信仰!”在刑场上,他从容面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开枪吧!”

吴焕先:这个28岁的政治委员,在向中央提出“去陕北同红二十六军会合”的建议时,特别强调了团结的意义。他说:只有“集中大的力量去消灭敌人”,才能“创造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徐海东把吴焕先身上所有血迹擦得干干净净,最后把他自己心爱的大衣给他穿上。

在一次突围初战中,红军伤亡1000多人,担任红三军团前锋的红四师师长洪超,在突进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留下的第一座烈士墓。而四川省通江县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25048位红军烈士的英灵,是长征沿线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墓。

在松潘草原的北缘班佑,矗立着班佑胜利曙光纪念碑。红一方面军十一团政委王平,就在走出草地的时候,又接到了彭德怀的命令,要他带队返回班佑,去搜寻掉队的人员。在返回寻找的途中,他隔着班佑河,用望远镜看到了河对岸,坐着几百名红军战士,可当他走近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战士,已经全部牺牲了。那是真正的革命者啊。他们睡去,就再没醒来。那几百个生命,凝固了悲情,也凝结了坚强。他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仪式,雕刻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启示之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在沿途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成为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在80多年前红军走过的地方,今天,随处都能看到以“红军桥”“红军渡”命名的地方,听到红军的歌谣,看到红军的标语,读到红军的诗歌。

将心比心,互见襟怀;以诚待诚,金石为开。正由于红军执行了严明的纪律、宣传和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红军所到之处,才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最真心的拥戴。

杨成武回忆说,出发的时候,房东大娘来了,她用一小块白布包着两个热气腾腾的红薯,说:“孩子,你路上吃”。她的三个儿子都当了红军,两个牺牲了。此时此刻,她捧出两个红薯来,真是捧出了一片心。

贺龙让用银元换布币,在信守承诺、取信于老百姓上反映得非常深刻。一支队伍、一个政权、一个政府取信于民,事关民心走向,事关我们执政党的威信。这是一种信念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启示之五: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于细节的真实

细节是作品的血肉,细节表达真实。《永远的长征》用了大量的细节讲历史,只有真实才可信。比如讲顾全大局的博古在遵义会议之后交权的情景:“什么叫真正的共产党人,党中央决定了我现在不能当领导,那我交印,你分配我干什么我干什么。”他当场交出了三枚章,包括一枚中央军革委的章,两枚中央书记处的章。

刘伯承因对李德的军事指挥持反对意见,被贬到红五军团当参谋长,但他没有抱怨。到红五军团后,他第一次讲话,就说:“不能因为红军转移就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失利是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在转移中,红五军团担负殿后掩护任务,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作出牺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党中央的安全。”

廖承志他是一个画家,他就讲过一件事情,在行军中间看到一个女兵生孩子,当时的这些老大姐,就为了这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把她们所能够拥有的东西全拿出来,比如讲一块布,比如讲一把米,比如讲一块牛骨头,给了她,担架抬着,但是为了不影响行军,这位生孩子的女兵,把这孩子丢弃了。廖承志讲他想把这个情景画下来,但他一想到这个事情,手就发抖,他画不下来。

战争并非只属于男人。在那条跨越万里的艰难征程上,无数红军女战士用勇敢、坚毅和牺牲,重新诠释了女人和战争的关系。战斗与牺牲,同样“眷顾”着女战士。李坚真回忆说:“女同志还有更难言的苦衷。”“例假来了,没有草纸,只好找块破布代替,连一块破布也很珍贵,用完了,洗干净,大家轮流着用,到后来破布也难找到,就用破布包些干树叶垫上。”

细节是影视的生命。大气而不失细节的画面构图和剪辑,给人力量。

启示之六:信史方可信

讲好中国故事,要用鲜活的历史,就是要历史人物说话,所以这个纪录片就是力求通过一个个个人的故事,讲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讲述共产党人的集体信仰和追求。这部片子的访谈对象,除了有老红军、当事人、老革命的后代,还有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党史专家、军史专家,还有基层的党史研究人员,地方史、地方志研究人员等等,增加了广度和可信度。不论哪个时代,每个人都要有一种精神,支撑着人们去达到某种目标。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看到这部记录片时应该吸收这种精神追求。

就如该片总撰稿李向前说:历史已经过去了80年。现在所经历的不可能和80年前的人们完全一样了。我们要做这个片子,我们要从里面找点什么。可能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精神追求可能是永恒的。有意识形态的革命的目标,但是人们可能也要有一种精神活着,在这儿支撑着你去达到某种目标。如果我们现在玩物丧志,完全没有追求,那我觉得这个社会就很难再维持了。

长征,是中国革命力量的一次伟大汇聚。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我们清晰看到,各路红军部队,在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广袤地域上,由分散到汇聚,由弱小到刚强,肩负人民希望,向着北方,向着拯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勇敢地走下去。他们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在关山阻隔、通讯中断的危难中,他们像洪流击水,像大潮搏浪那样,走下去,坚韧地走下去。还有一部分红军将士,他们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他们条件更苦,遇险更烈,但他们舍身忘命。理想、信念、旗帜、精神,这一切,都构筑了万世不朽的长征魂!而今天中国正不可阻挡地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一部我们永远读不尽的书,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一个敬仰自己英雄史诗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援疆干部)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