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以社会保障服务助力乡村社会治理

林瑜胜

2016年12月08日11:09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以社会保障服务助力乡村社会治理

  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今天,不断拓展社会保障服务空间,发挥社会保障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助力农村“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社会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协调城乡关系发展,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

  以社会保障服务增强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各项救助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的养老保障预期,降低医疗费用增长对生活水平提升的威胁,生成社会保障政策的托底效应,帮助农村居民从容应对生产和生活变故,稳步提升社会安全感。一是加快农村基础养老金调整。继续加大农村基础养老金调整频次和调整幅度,当地政府要依据本地财政收支状况加大农村基础养老金补助水平,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二是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为切入点,扩大医疗药品报销种类范围,提高医疗总费用报销比例,发挥大病保险“防大病、保生活”的功能,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三是发挥社会保障“托底效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要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加大贫困地区低保标准的财政补助。发挥社会救助“补缺”作用,对部分享受低保保障后仍然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临时救助。

  以社会保障服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考虑到农村贫困人口不少是集贫集病于一身,要重点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服务,斩断贫病之间的链条,摆脱贫病恶性循环。一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坚持分级发展,县级医院以救治疑难杂症和大病重病为主要方向,乡镇卫生院以救治农村常见病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方向,村卫生室以轻微病和意外伤害临时救治为主要方向。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期介入能力,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普及宣传,开展农村常见病防治知识讲座,增加贫困人口健康防护意识,通过医疗保障服务对农村常见病和意外伤害的前期介入和应急救治,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社会保障服务推动农村社会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服务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的保障内容,在推动农村乡风文明方面大有可为。一是增加物质保障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各种社会救助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总量,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帮助其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二是加大精神保障服务供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社会保障中精神需求服务资源供给,推动农村社会尊老孝老养老文化普及,关爱农村留守人员精神需求,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结构转变和内容升级,推广社会成员平等观念,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素质涵养。

  以社会保障服务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服务涉及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各项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就要加快幸福院、卫生院、卫生室和公共服务活动场所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配套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一是发挥农村幸福院老人生活新中心功能。农村幸福院建设要立足于为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帮助农村老年人开展自助和互助养老,将幸福院建设成为农村老年人新的生活中心。二是发挥卫生院、卫生室居民健康守护屏障功能。依据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间层的定位,通过提高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水平和报销比例来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施新的农村卫生室“行动计划”,改善农村居民就医环境,提高初诊疗效,力争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三是发挥公共服务活动场所救助功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活动场所建设,及时接受、储存、发放国家和社会救助资源,制定享受农村低保及接受社会救助服务的制度和程序,确保物尽其用,弱有所助。同时,为遭遇生活变故的困难群众提供临时安置服务。

  以社会保障服务协调城乡关系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从城镇经济发展中获益增多,但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关系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我国农村留守人员以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为外出务工人员所牵挂。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各种关爱服务,维护留守人员生产生活权益,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强心理支撑,更好地参与城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是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是农村留守人员重要的心理负担。要在城镇单位确立以岗位而非户籍为标准的社会保障强制参保要求,扩大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三是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缴费水平、待遇领取等方面的稽查力度,防止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形式大于内容。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决定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的片段化特征。社会保障服务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杜绝懒政甚至刁难思维,利用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打消农民工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顾虑,促使农民工积极参保,顺畅转保,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